微信公众号

当期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陈金龙,林涵诗
    2025, 1(5): 4-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诠释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自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同时,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展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经受各种现实考验,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赋予伟大建党精神新的内涵,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
  • 政党建设
  • 政党建设
    高博文
    2025, 1(5): 12-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建党话语的建构,同毛泽东的个体情感、民族危机下政党合法性的巩固、党内思想亟须统一的迫切性密切相关。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思想建党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毛泽东思想建党话语的建构体现了鲜明的现实性、人民性、民族性、批判性,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的话语原则、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民族特色的话语精髓、守正创新的话语特质提供了重要启示。
  • 政党建设
    邱联鸿
    2025, 1(5): 23-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数字时代,如何在理论上深刻阐释、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多维价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党管数据”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的客观要求,还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现实要求,蕴含理论必然性、政治正确性、实践必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据要素发展与治理的全新实践,从“正方向、强基础、促开放、保安全、育人才”五重维度丰富与发展了“党管数据”的理论内涵。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以理论和实践上的互动共进,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数据要素的规律性认识水平与驾驭能力。
  • 政党建设
    王子苏
    2025, 1(5): 3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秩序建构与国家建设中,有整合社会、协调利益等功能和优势,是引领社会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从“政党—社会”视角反思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向,面对当前我国基层治理社会主体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组织群体碎片化等挑战,只有政党能将结构性冲突转化为具象诉求。基层党组织应重塑组织设置模式、结构形式和对应功能,连通地缘、业缘、趣缘纽带,联结、渗透和引领社会。归纳近年典型案例,突破科层制“条块”矛盾下沉公共服务、整合多元社会主体构建治理共同体、统筹协调资源均衡要素配置这三种模式的功能型党组织,起到整合利益、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作用。功能型党组织未来发展,要从建立政社政治沟通纽带、健全公共服务下沉制度体系、构建政治吸纳机制三方面发力,实现政党与社会“双向链接”,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新路径。
  •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
    潘娜娜
    2025, 1(5): 4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确认的过程。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价值与实践路向,必须将“现代化”的普遍性置于中华文化主体性基础上,把主体性建构内蕴于“现代化”之中。从出场叙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再书写和马克思主义赋能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式微走向复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主动探索的一条现代化道路。从内涵叙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遵循文化主体性发展规律的自主认知叙事,摆脱以排他性为叙事基调的包容发展叙事,彰显文化主体性价值引领的主体自觉叙事,实现了民族主体性的表达和确证。从叙事实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以中国为价值”“以中国为实践”和“以中国为思维”的叙事视角,为文化主体性能动要素作用发挥提供了中国方案。
  • 政治与行政
  • 政治与行政
    杜姣
    2025, 1(5): 50-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政村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体制架构。然而,作为一级政权的“乡政”与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治”属于不同的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存在内在的制度张力。这具体体现为“乡政”与“村治”的利益张力与权力张力,并对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出了现实要求。研究发现,以浙北Z镇为代表,广泛存在于各地乡镇的联村干部制度有效弥合了“乡政”与“村治”之间的内在张力,发挥着“乡政”与“村治”的利益协商、权力转换和共治协作等多重功能,较好地实现了“乡政”与“村治”的有效衔接。作为基层治理机制的一项创新,联村干部制度并未改变“乡政村治”的基本体制架构,充分体现了中国治理体系中体制稳定性与机制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此外,该制度充分保证了村民自治空间,并构筑了乡镇与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商平台。这有助于发挥“乡政”与“村治”两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乡村治理活力。
  • 政治与行政
    孟荣芳,徐鸣
    2025, 1(5): 58-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制度供给(政府)—专业服务(市场)—社区嵌入(社会)”的功能互补机制,其中社会主体在资源整合与价值传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对典型案例A基金会“好邻居敲敲门”项目的分析表明,采用社会复合机制,通过构建“成本分担—收益共享—价值再生”的运行机制,可以显著提升治理效能。该机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社会资本,实现了治理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这种本土化创新不仅为破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提供了实践方案,更通过激活传统互助文化,为发展中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研究建议未来政策应着重培育社会组织能力,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制度化渠道。
  • 政治与行政
    彭姝
    2025, 1(5): 69-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主党派以界别形式在政协组织中开展活动,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特色之一,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数智技术的加速迭代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入发展,使民主党派界别的传统角色定位和履职方式面临转型挑战。党派界别组织发展特色趋同、知情明政渠道优势收窄、参政议政组织效能弱化等问题,对民主党派界别作用的发挥构成现实制约。依托数智化赋能,培育党派界别履职新生态,推动政协智能化工作平台与地方智慧化治理系统相衔接,并借助大模型算法优化界别组织协同,有助于新时代民主党派界别功能的系统性提升,进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
  • 经济学研究
  • 经济学研究
    李贤祥,朱凌汐
    2025, 1(5): 76-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科技创新合作在推动各国创新资源流动与整合、深化科技创新融合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内在机理,通过对杭州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的现状、杭州重点产业国际化和国际科技创新交流的举措和成效等方面的实践分析,探讨杭州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路径、重点任务及有效对策,为提升杭州城市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支撑,同时为全国范围内相关经验的复制与推广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建波,邵彬彬
    2025, 1(5): 89-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通过对423名高校辅导员调查取样,探讨了组织支持感知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知显著正向预测辅导员职业认同;辅导员的工作自我效能和职业前景预期在组织支持感知和职业认同之间的单独中介效应显著、链式中介效应显著。组织支持不仅是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重要外部因素,还会通过影响自我效能和职业前景预期等内部心理资本而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间接作用。由此建议:建立系统性组织支持体系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构建专业化培养机制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自我效能;明晰职业发展路径以塑造辅导员的职业前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