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辛向阳
    2017, 1(1): 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再过五年的时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既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承载着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承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社会,是使人民有更高水平的获得感的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是能够在理论、文化、科技、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的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良性社会,是通过多层面、多领域、多方向的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新动力;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健康社会,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初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美丽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 政党建设
  • 政党建设
    尹奎杰
    2017, 1(1): 9-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治型政党是现代政党的标志,它意味着政党不但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且在法治条件下,政党自身在组织、制度和行为规制等方面也要符合法治的要求,把法治的思维、原则、理念与方法确立和运用到政党建设上。国外法治型政党建设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不足之处。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执政过程中要处理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加强法治化执政的能力和自身建设的法治化,切实推进党内法规体系化、党内责任法治化、党务公开化和党员权利救济程序化的法治型政党建设。
  • 政党建设
    张洪萍
    2017, 1(1): 16-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将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三项内容确定为党的建设主线,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内涵,并构成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是实践的逻辑价值层面,主要有党性和人民性的因素,体现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使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追求人民性;二是实践的逻辑进路层面,主要体现为尊重人民的意愿是起点、关乎人民的利益是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归的基本轨迹。在该逻辑结构中,价值层面的因素居于上位,对处于下位进路层面的因素起决定性的影响,居于下位层面的因素,对上位层面的因素也起反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辩证统一,推动着党的建设的实践进程。
  • 政党建设
    张玲
    2017, 1(1): 2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媒体的出现对党的传统的群众工作机制和方法带来巨大挑战。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党的群众工作,化挑战为机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渠道、舆论阵地、社会治理环境以及执政环境等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带来的改变,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机制的相关建议。
  •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杨晶
    2017, 1(1): 28-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党的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使命。习近平从坚持党的领导、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传播工作、发展对外传播战略等六个方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
  •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王康;陈剑
    2017, 1(1): 3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关于舆论监督概念的正式提出和界定经历了一个过程。本文从舆论监督是对地方工作的支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个维度,对习近平舆论监督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梳理。习近平舆论监督理念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理解,根植于他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岗位上应对和运用舆论监督的丰富实践,透视出他对论舆论监督规律的深刻体悟。
  • 公共行政
  • 公共行政
    耿依娜
    2017, 1(1): 40-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不仅在历史社会学领域,而且在国家革命学领域都是一本经典著作,其所创立国家结构主义的革命研究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争论。作者综合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政治冲突论等政治理论,对革命、国家等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变量进行了明确界定,采用了结构性视角、比较历史分析和因果机制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革命研究的整体结构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作者对法国、俄国和中国三国革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而,这一研究模式也存在历史事件分析的表面化、结构主义分析的路径依赖化以及比较历史分析的固化等缺陷。
  • 公共行政
    邹伟;史春玉
    2017, 1(1):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城市街区普遍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层社会资本散失和社区归属感淡薄等集体困境。为了化解这些困境,需要建构一种涵盖有偿交易、选择性激励、小集体、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等核心维度的多路径驱动模型。该模型旨在降低街区公共服务的外部性,规训城市中的“搭便车”者,同时起到增进居民个体收益和增强居民归属感的目的,这无疑将有助于城市街区走出集体合作困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 经济学研究
  • 经济学研究
    赵海东;王汉祥
    2017, 1(1):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下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短期和长期结构都在发生改变,短期主要是投资和外需增长明显下降,总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长期主要是制度供给和教育研发水平较低,社会经济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发展滞后,由此导致过度依赖投资的资源型经济增长动力迅速减弱,因此,内蒙古必须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采取稳增长举措,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制度创新和研发投入,为长期经济增长培育系统性动力,这样才能使地区经济保持持久的增长能力。
  • 经济学研究
    汪筱兰
    2017, 1(1): 6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环境治理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政府、企业、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及对水环境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构建多中心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是推进和巩固“五水共治”的必由之路。基于对杭州市“五水共治”中多中心水环境治理网络的初步探索,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多中心水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对当前“五水共治”乃至全国的水环境治理均为有益借鉴。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董敬畏
    2017, 1(1): 6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社会治理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要实现社会的良性治理,关键在于社会公共性重构,也即分化之后的各个行动者如何重新达成共识,重新寻找利益的平衡点。本文以杭州市ZJ小区业主的权利冲突事件为例,研究了当前城市基层社会共识的达成与公共性重构问题,认为权力的干扰和资本的侵蚀是城市社会公共性重构的难点与关键点。当前,中国社会公共性难以达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边界模糊不清,社会力量依旧弱小并很难避免国家权力的干扰与市场力量的侵蚀。
  • 社会学研究
    王萍;刘诗梦
    2017, 1(1): 75-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面对居民需求日益分化、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社区治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基层治理挑战,如何让智能技术助力社区治理,成为了近年来地方政府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西湖区三墩镇“智慧社区”治理创新为观察样本,分析了“智慧社区”建设如何实现推动社区治理从智能化管理迈向智慧化社区治理实践,认为智慧社区治理有助于增强社区治理网络、优化社区治理机制、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扩大社区居民参与。与此同时,推进智慧社区治理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好社区参与主体单一、社区角色多重冲突等系列问题。
  • 网络社会
  • 网络社会
    唐魁玉;张旭
    2017, 1(1): 8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Twitter(推特)在美国建立,此后短短几年间便风靡全世界,我国的微博平台在此种浪潮之下也随之产生并获得极大发展。目前,国外有关Twitter的研究相对成熟,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存在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就研究数据的收集而言主要为研究者亲自收集,或者使用一些机构和研究者已经收集好的数据集。国外Twitter的研究存在不少的问题,研究前提方面主要包括Twitter研究数据的代表性、伦理性问题,数据收集阶段会面临数据收集技术、权限等瓶颈,在数据的整理上会遭遇数据的异质性问题。近年来,国内有关微博研究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积极借鉴国外Twitter的研究的有益成果。对于未来的微博媒介社会学研究,要更加注重社会学研究中分析手段和实验手段的结合,注重多种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和策略的结合,注重微博数据与其他社交平台数据的结合。
  • 网络社会
    俞春江
    2017, 1(1): 89-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达成共识是社会协商的最终目的。围绕促进社会共识,“电视问政”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这一传播现象的关注仍旧不多。本文以《我们圆桌会》为对象,考察了“电视问政”的社会协商功能。研究表明,多数受访者认可“电视问政”的社会协商功能,并愿意参加。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受众对于“电视问政”协商功能的认同度和参与意愿存在差异。当前政府应注重引导各界参与社会协商,媒体应注重协商功能的发挥,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协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