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共识是社会协商的最终目的。围绕促进社会共识,“电视问政”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这一传播现象的关注仍旧不多。本文以《我们圆桌会》为对象,考察了“电视问政”的社会协商功能。研究表明,多数受访者认可“电视问政”的社会协商功能,并愿意参加。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受众对于“电视问政”协商功能的认同度和参与意愿存在差异。当前政府应注重引导各界参与社会协商,媒体应注重协商功能的发挥,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协商的路径。
关键词
电视问政 /
协商 /
社会治理 /
新媒体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聂书江.论电视问政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路径[J].现代传播,2015(1).
[2]Habermas.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A].B.v.Steenbergen(Ed.),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
[3]林尚立.社会协商与社会建设[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7).
[4]杨弘.中国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现实形态与发展路径[J].理论探讨,2011(6) .
[5]林尚立.社会协商与社会建设[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7) .
[6]赵志宇.当代中国社会协商对话:要素、特征与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
[7]葛明驷、何志武.电视问政十年:文化效应与反思[J].中州学刊,2015(3).
[8][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杨晓红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9]陈耀辉.发挥“电视问政”节目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功能性作用[J].视听纵横,2012(5) .
[10]唐琳.电视问政类节目如何释放“正能量”[J].视听界,2012(5) .
[11]程辉.电视问政火爆背后的深度思考[J].秘书之友,2013(9) .
[12]甘泉.市民问政兴起的原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10).
[13]顾亚奇.从“我们圆桌会”看中国的电视问政[J].杭州(我们),2013(1).
[14]郭龙华.电视问政:创新政务公开新形式[J].新西部,2013(11) .
[15]廖丽娟.电视问政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J].领导科学坛,2013(8) .
[16]汪明香.从“电视问政”看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模式与功能[J].现代视听,2013(11) .
[17]胡智锋.作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第三波峰的电视问政节目探析[J].视听纵横,2014.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16AXW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