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 1卷 2期
刊出日期:2017-03-28

公共行政 本刊特稿 政党建设 经济学研究 网络社会 法学研究 钱塘视野 会议综述
 
      
本刊特稿
论基于信息的社会治理
张康之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信息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甚至将我们的社会定义为“信息社会”。其实,信息是一种社会资源,或者说,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当信息资源加入到了人类社会的资源库中后,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但是,这种改变如果能够得到延续和持续展开的话,还需要实现思维方式的改变,即建构起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的进化中,信息的作用日益彰显,促使感性知识走向前台,取代了工业社会中理性知识的功能。相应地,也对人处理感性知识的能力得出了新要求。反映在社会治理中,就是建构服务政府,正如社会中的专业性信息管理系统一样,政府通过信息服务而开展社会治理,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引导。
2017 Vol. 1 (2): 4-12 [摘要] ( 446 ) [PDF 1249KB] ( 850 )
政党建设
国外行政伦理制度及其对我国官德建设的启示
高国舫
为了保证政治的清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行政道德领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行政伦理制度,对官员道德的内涵、管理主体、管理手段、惩戒措施等问题都有一些真知灼见。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官德建设是很有裨益的,其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路完全能为我们所用。
2017 Vol. 1 (2): 13-19 [摘要] ( 439 ) [PDF 1161KB] ( 1219 )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
黄桂英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率先垂范下,党践行群众路线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教育、依靠人民群众积极的参与监督以及坚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总结十八大以来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所得出的基本经验。
2017 Vol. 1 (2): 20-24 [摘要] ( 443 ) [PDF 1144KB] ( 937 )
公共行政
“国家政权建设”的概念旅行:从西方到中国
汪雪芬;王博
针对当前我国学界对现代国家建构过程的相关概念在翻译、理解、阐释上存在的分歧,及其导致的在相关理论研究上的混淆与争议,文章试图对State building这一概念在西方的形成、使用,以及在中国的“旅行”过程进行梳理,以整合出一个统御性概念——国家政权建设,并阐明其内涵与核心属性,使之既能与西方理论界进行学术对话,也能观照现实,与当前中国政治实践接轨,从而避免因概念未厘清而产生的混乱与争论。
2017 Vol. 1 (2): 25-31 [摘要] ( 440 ) [PDF 1172KB] ( 940 )
地方政府公司化:环境群体性事件生发的体制解释——基于启东事件的考察
李汉卿;王文倩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内生性矛盾。当前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此伏彼起的频发态势,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可以说,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地方政府公司化的负外部效应之一。抑制地方政府公司化的负外部性的关键在于平衡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地方政府公司化体制在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随着以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地方社会治理危机的出现,昭示着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发展体制需要转型,这也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2017 Vol. 1 (2): 32-38 [摘要] ( 380 ) [PDF 1574KB] ( 671 )
经济学研究
变征地为分地的创新:留地安置的实践意义
姚如青
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限于区分土地用途进而缩小征地范围的思路,导致改革难以推进。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留地安置实现征地变为分地的转向、实现公正补偿的重要做法、推动城市发展的财务杠杆,成为保障公共产品的现实载体,具有优化土地利用的效率逻辑,可以作为中国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可供选择的思路。
2017 Vol. 1 (2): 39-43 [摘要] ( 531 ) [PDF 1184KB] ( 909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解读——兼对中国“中等收入阶段”发展的再认识
刘文霞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之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做了高度凝炼与概括。重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其社会形态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历史地去看待“中等收入阶段”,进而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其经济结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辩证地去看待“中等收入阶段”,进而使我们准确地把握这个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征;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能够使我们透过现象思考“中等收入”背后的问题;其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能够使我们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探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
2017 Vol. 1 (2): 44-49 [摘要] ( 413 ) [PDF 1166KB] ( 758 )
网络社会
网络问责的法律风险与权力规制
刘力锐;边正
网络问责是社会主体通过互联网集体行动对公共权力进行的监督问责,其基本形态主要有网络曝光、网络扒粪、网络审判等。网络问责具有个人化、暴戾性、臆断性等集体行为特征,这些固有缺陷使之客观上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互联网治理中,相对于公民权利失范,法律武器的滥用是更为严重的新问题,被问责主体通常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优势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络问责进行阻扰和反制。要通过提升网络问责的法律保护、规范网络问责入罪的法律适用、加强对法律滥用的行政问责,为网络问责发挥积极作用创造一个适度的制度环境。
2017 Vol. 1 (2): 50-55 [摘要] ( 417 ) [PDF 1151KB] ( 1002 )
信任危机的“中国式问题”:文化脱序与网络重构——以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为分析背景
姜方炳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广泛的、弥漫式的“总体性信任危机”的困扰。它的产生既与西方社会的信任危机有着相同的现代性逻辑,同时背后也潜藏着一个“中国式的问题”。对此,我们只有在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的背景下,才能有效探寻到该问题的根源和本质。通过分析发现,中国的信任危机与其说是源自特殊主义取向的文化传统,不如说是源自时空流变中的文化脱序,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当然,网络社会的崛起还在“网络人”之间发展出了一种话语信任机制,重构了中国人传统的差序信任结构,由此而形成的强大认同力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7 Vol. 1 (2): 56-62 [摘要] ( 398 ) [PDF 1236KB] ( 653 )
法学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收购条款之法理审视——以15家上市公司章程为分析对象
朱奕奕
在公司治理进程中,面对收购与反收购双方之博弈,以维护公司、股东等各方权益为要旨,应对章程中反收购条款的设置进行法理上的审视。一方面在上市公司自治的框架内,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公司意思自治;另一方面在法律法理的规范下,既要严守“同股同权”以平衡股东权利义务关系,又要坚守忠实勤勉义务,切实维护公司、股东等各方之权益。唯有如此,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方属有效,才能真正地构建未雨绸缪式的防御屏障。
2017 Vol. 1 (2): 63-73 [摘要] ( 417 ) [PDF 1207KB] ( 694 )
宪法实施视阈下的“设区的市”立法权
方彪
2015年3月15日修改之后的《立法法》正式实施,地方立法权主体由“较大的市”扩充到“设区的市”。无论是“较大的市”,还是“设区的市”被授予立法权,都面临着合宪性的考量。宪法是地方立法权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设区的市”的立法权应当且可以从《宪法》中获得解释。地方各级人大有权保障宪法在其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设区的市”立法不仅有实践基础和现实需求,而且其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将抽象的宪法原则或宪法规则具体化,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宪法在其辖区的实施,从而获得合宪性。
2017 Vol. 1 (2): 74-80 [摘要] ( 434 ) [PDF 1165KB] ( 930 )
刑法立法正当性基本原则之构建
谢俊龙;李腾
刑法立法正当性依据在于获得民众情感的认同及内心的尊重,并普遍遵守之。为使刑法立法具有正当性根基,在刑法立法中应当坚持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刑法立法应当将主文化群体作为社会危害性的评价主体,排除民意的不当干扰。另一方面,刑法立法应当以比例原则作为社会危害性的评判标准:首先,以适当性原则协调罪刑配置,防止出现轻罪配置重刑或者重罪配置轻刑的矛盾局面;其次,以必要性原则来限制刑法立法的前置化倾向,保证刑法的谦抑性特征;最后,以均衡性原则审视刑法的立法效益,对于新生事物的调整应慎重运用刑法规制。
2017 Vol. 1 (2): 81-86 [摘要] ( 446 ) [PDF 1159KB] ( 971 )
钱塘视野
优化党校党性教育“修”的氛围的实践与思考——以杭州市委党校为研究范本
方卫红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杭州党市委校以 “学员+教工”双主体融合、“课堂+实地”双平台整合以及“理论+实践”双路径结合加强内化机制建设,优化党性教育“修”的氛围。下一步需要从建章、整合、创新、教化、联动、协同等内化机制建设着手,优化高效运作、全程育人、踏实有为、质量立校、党校为党和担当前行的党性教育氛围,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
2017 Vol. 1 (2): 87-91 [摘要] ( 524 ) [PDF 1157KB] ( 734 )
会议综述
“集权体制下的权力制约:理论与实践”会议综述
毛益民;曹伟
寻求一种与党国体制相兼容的权力制约模式,是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难题。近日,政治与行政学界十余位著名学者,以浙江大学陈国权教授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点,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对此议题展开了学术探讨。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将陈国权教授的核心思想概括为“新三权论”,并对其贡献与不足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本次工作坊得出了如下基本共识:既有知识体系已经不足以充分解释当前中国政治体制变迁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未来的研究工作必须立足中国情境,细致描述现象、客观认识经验,发现真实问题并着力将问题予以知识化。
2017 Vol. 1 (2): 92-96 [摘要] ( 582 ) [PDF 1144KB] ( 1019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