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广泛的、弥漫式的“总体性信任危机”的困扰。它的产生既与西方社会的信任危机有着相同的现代性逻辑,同时背后也潜藏着一个“中国式的问题”。对此,我们只有在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的背景下,才能有效探寻到该问题的根源和本质。通过分析发现,中国的信任危机与其说是源自特殊主义取向的文化传统,不如说是源自时空流变中的文化脱序,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当然,网络社会的崛起还在“网络人”之间发展出了一种话语信任机制,重构了中国人传统的差序信任结构,由此而形成的强大认同力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
|
关键词 :
信任危机,
现代性,
时空流变,
网络社会,
话语信任
|
|
|
基金资助: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信任分析的网络舆论冲突及弥合研究”(17NDJC297YB)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姜方炳,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社会学。邮编:310024 |
[1]Zucker,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In B M Staw &L 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reenwich, CT: JAI Press,1986. [2]周怡.我们信谁?——关于信任模式与机制的社会科学探索[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翟学伟.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J].社会,2014(1). [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翟学伟、薛天山.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董才生.信任本质与类型的社会学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9]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 [10]杨宜英.“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 [11]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 [12]周怡.信任模式与市场经济秩序——制度主义的解释路径[J].社会科学,2013(6). [13]胡安宁、周怡.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项基于2007年中国居民调查数据的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3(2). [14]朱虹.信任: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J].社会科学,2009(11). [15]翟学伟.也谈儒家文化与信任的关系——与〈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文的商榷[J].社会科学,2013(6). [16]翟学伟.信用危机的社会性根源[J].江苏社会科学,2014(1). [17]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8]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0]李智超、罗家德.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2012(1). [21]王润稼.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中国本土信任伦理探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5(4). [22][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王国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3]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4]胡百精、李由君.互联网与信任重构[J].当代传播,2015(4). [25]张杰.话语信任与网络群体建构——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13(8). [26]董才生.网络时代的社会信任发展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2013(5). [27][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8]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1] |
李一. 网络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运作机制和界域指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3): 40-46. |
[2] |
刘力锐. 网络社会的合作治理:赋能的技术与能动的政府[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2): 50-56. |
[3] |
邓志强. 网络社会学何以可能?——社会学视角下网络社会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1): 70-76. |
[4] |
蒙婧;罗富宴.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及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6): 78-82. |
[5] |
胡建. 先驱者的睿智与缺失——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之现代审视[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 5(6): 46-5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