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2011-01-28

论文
 
      
论文
国际视域下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树华
中国30年的顺利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借助于发展价值的多元性、发展进程的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中国拒绝了国际上盛行的思想偏见和政治短视。中国政治发展显示着强劲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发展力,展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日益彰显出独特的理论价值。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的,是落实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和正确的民主发展观的结果。未来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少难题和险阻,需要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所积累的一些有益的成果,但中国有信心和有决心走出一条有民主、有秩序、有效率的政治发展的和谐之路。
2011 Vol. 1 (1): 4-9 [摘要] ( 412 ) [PDF 225KB] ( 805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学习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白津夫
中共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巨大变化而做出的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着力破解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城乡居民消费失衡、内外需发展失衡、消费储蓄失衡等。破解这些难题的出路在于促进和确立经济内生增长的机制,譬如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等。
2011 Vol. 1 (1): 10-14 [摘要] ( 395 ) [PDF 191KB] ( 705 )
包容性增长是实现科学发展主题的关键
祝福恩;崔月军
“十二五”《建议》确立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十一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仅是一个措施,到“十二五”规划成为“主线”,这是实现科学发展主题的路径。包容性增长强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使增长成果让老百姓共享。包容性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是实现科学发展主题的内在要求。
2011 Vol. 1 (1): 15-19 [摘要] ( 392 ) [PDF 174KB] ( 821 )
欧债危机引发的欧元贬值对我国的挑战和有效应对
王林曦
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一路走低。欧元贬值除了会直接影响我国对欧出口,冲击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度,还会引发国际热钱的涌入而导致危害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鉴于欧洲债务危机结束时刻远未来临的现实,我国有必要采取增加国家债权的持有方式,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货币汇率期权业务等多方面措施予以应对。同时,应积极抓住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鼓励中国企业去欧洲市场参与欧洲困境企业的重组,以获得相对成本较低的技术、资源和品牌价值来完善企业自身的建设。
2011 Vol. 1 (1): 20-23 [摘要] ( 398 ) [PDF 177KB] ( 805 )
货币中性或非中性——基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协整分析
郝宇彪
国内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货币在我国呈现非中性,而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或物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对利率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对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实证得出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是利率变化和物价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物价变化是利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2011 Vol. 1 (1): 24-28 [摘要] ( 385 ) [PDF 237KB] ( 949 )
执政党的建设与国家政治力的增强
郭亚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力的核心性要素,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是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政治力,促进和推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价值取向。要通过党的建设,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纲领,发挥党的组织构架优势,实现党对社会有效的政治整合,提高党内成员素质,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达到党内思想认识的统一,发挥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在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以保证国家政治力的增强。
2011 Vol. 1 (1): 29-33 [摘要] ( 366 ) [PDF 180KB] ( 831 )
和谐执政党建设:主导理念、主体建构与现代化道路
肖文超;葛素华
构建和谐执政党是新时期实现党建创新的重要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推进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和谐执政党建设除了要坚持社会生态理念、创新学习型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政党现代化理念以外,还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党与政府、群众、国内外政党以及执政党内部的关系。构建和谐执政党必须准确把握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借鉴各国执政党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保持与国内外政党的良性互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创新型政党建设,不断优化和整合党的执政资源,降低执政党自身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同时更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创新,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
2011 Vol. 1 (1): 34-40 [摘要] ( 351 ) [PDF 251KB] ( 762 )
代表名额分配与选举权平等问题研究
袁达毅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从代表名额分配上保障选举平等的一项重要措施,符合我国城乡人口构成、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农村人口素质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符合立法前瞻性的要求。选举权平等是政治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选举权平等的一个方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是“一院制”,从政治平等的角度看,在代表名额分配中还应考虑到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等因素。
2011 Vol. 1 (1): 41-47 [摘要] ( 417 ) [PDF 234KB] ( 793 )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政治逻辑
郑维伟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这既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改善执政方式、更新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妥善处理好政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良性互动和博弈状态。服务型政府不是全能政府,公民权利和政治决断权构成其权力边界。只有有边界的公共权力,才能高效地服务于公民。
2011 Vol. 1 (1): 48-53 [摘要] ( 389 ) [PDF 207KB] ( 716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规制探析
冯朝睿;谢金林;杨志军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危机,给政党执政和政府维稳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种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通常以网络诱发型、现实触发型和网内外联动型三种形式出现,其目的均不同程度地聚焦于捍卫公民权利、追寻事件真相、拷问政府良心和责任及表达爱国热情。这些以现实性的公共事件生成网络舆论,以舆论制造为手段进行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极强的社会建构性。因此,从政治引导、法律强制、技术监管和道德约束四个维度,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一整套综合治理框架,将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门规制“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新策略。
2011 Vol. 1 (1): 54-59 [摘要] ( 345 ) [PDF 0KB] ( 379 )
交换与强制:地缘性村落互助合作的维持及其趋势——基于皖中地区一个移民村落的实地考察
陈锋
通过对一个移民村落的考察发现,地缘性村落通过人情网与本组通婚构成的“拉拉子亲”网络,形成面子交换的“内部化”机制,使得互助得以维持;通过排涝水利的涝灾惩戒机制特点构成了水利共同体,民间信仰对村民则是起到了惩戒和强制的作用,使得合作得以维持。地缘村落的互助合作机制的社会基础在于散射格局下松散、开放、缺乏结构性力量的性质。所以,在地缘性村落中,一个无结构而有规范的熟人社会得以实现则需要交换与强制并存的机制进行维系。而费孝通认为熟人社会的互助合作的机制就是差序格局下的亲属伦常,这是在村落内部的基本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忽略了中国大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村落及其互助合作的机制维持的差异。
2011 Vol. 1 (1): 60-66 [摘要] ( 396 ) [PDF 274KB] ( 807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正当性危机——基于若干案例的讨论
桂华
既有的关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多是从制度层面展开的。近年来基层社会秩序随着各种制度性改革的推进而呈现出越来越乱的趋势,这表明不能仅从制度层面来思考中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通过对荆门农田水利中一些具体案例的考察,发现基层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在于农民对治理机制背后的抽象原则的认同缺失,由此而导致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缺乏一套能够支撑良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体系。正当性危机的概念能够为分析基层治理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2011 Vol. 1 (1): 67-73 [摘要] ( 382 ) [PDF 242KB] ( 867 )
认同建构与农民集体行动——以环境抗争事件为例
童志锋
在对中国农民的集体行动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从认同建构的视角展开分析与研究。本研究试图从集体认同的三个面向,即边界、意识和仪式的角度对认同建构过程进行分析,以此揭示中国农民集体行动可能性的条件。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这三者都有其各自的功能:社区(族群)的同质性是认同建构的结构基础;意识是一种解释图示,集体行动者必须把他们的不满进行归因,才会促成意识的形成;仪式在集体认同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1 Vol. 1 (1): 74-80 [摘要] ( 416 ) [PDF 255KB] ( 863 )
哲学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
闫顺利;赵红伟
哲学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本能:在本体论上通过设定终极以实现自我关怀;在认识论上通过反思先验前提以确立其坚实基础;在实践上通过悬设理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哲学或辩证法所思考的问题是终极性、根本性、超验性的,或者说是绝对的,对这些永恒问题只能在自己时代思维的水平上加以相对合理地解决,哲学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
2011 Vol. 1 (1): 81-84 [摘要] ( 360 ) [PDF 150KB] ( 1001 )
“科学性”还是“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再思考
李庆喜
一直以来,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都没有得到严格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还是仅仅“有科学性”至今也无定论。事实上,迄今为止人们在划分科学与哲学时所采用的标准并不牢靠。欲区分哲学和科学,就必须给哲学和科学以明确的定义。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史上很多所谓的“哲学”,应该归入科学而不是归于哲学。如果认真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同样会看到,我们至今所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的是体现出科学的特征,而不是哲学的特征。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多次宣称哲学已经终结,他们一直把自己称为“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如果我们将目光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那我们可以更加肯定地说,它们是“科学”而不是“哲学”,或者至少可以说,我们应该宁愿称其为“科学”而不能称其为“哲学”。这种界定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因为它将直接关乎我们在何种意义上以及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1 Vol. 1 (1): 85-89 [摘要] ( 356 ) [PDF 184KB] ( 805 )
美国“中国学家”的中国政治研究——一项文献史的考察(上)
徐浩然
自1950年代开始,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四阶段从90年代初至今。五十多年来,有四代中国学家从事中国政治研究,发表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经过四个发展阶段,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呈现出一种从“意识形态主导研究”转向“政治科学引导研究”的演变过程。
2011 Vol. 1 (1): 90-96 [摘要] ( 378 ) [PDF 267KB] ( 936 )
世界典型国家互联网监管实践及其启示
詹真荣;刘阳
互联网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通过回顾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典型国家互联网监管的实践,可以归纳出互联网监管的共同特点,并将为中国的互联网监管实践提供启示。
2011 Vol. 1 (1): 97-97 [摘要] ( 439 ) [PDF 208KB] ( 952 )
长期执政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情商研究
廖崇飞;李朝阳
政党情商是政党能否获取政权和能否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然而却长期被学界所忽视。它和个人情商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整体性且在政党文化和政党制度的影响下发挥作用。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情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增强执政能力,降低执政成本,永葆长期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从思想、制度和法律等方面系统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情商。
2011 Vol. 1 (1): 98-98 [摘要] ( 337 ) [PDF 150KB] ( 755 )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
唐晓阳;王巍
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诉求的一种必然选择。近10多年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根据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并以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为基础建构一个“二维四限”图,来描述可供选择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选择空间集合。同时,根据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既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公民社会论、政权建设论、社会网络论三种比较成型的分析框架。
2011 Vol. 1 (1): 99-99 [摘要] ( 451 ) [PDF 289KB] ( 910 )
在社会管理制度层面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用罗尔斯正义观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谢列卫
以罗尔斯正义观原理为基础,通过对选择正义制度的三个启示分析,从现实社会制度层面重新审视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并对基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的三大基石,即公正的法律体系、公开的社会体系和公平的分配体系的构建原则和重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论述了当今中国社会如何在社会管理制度层面确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这一现实。
2011 Vol. 1 (1): 100-100 [摘要] ( 391 ) [PDF 177KB] ( 788 )
二十世纪后社区理论综述——以构成要素为视角
刘玉东
社区研究的学术倾向在二十世纪后迅速分化,但所有的研究都是从社区的某个方面开始的,因此将综述的逻辑主线确定在社区内涵本身所包含的构成要素上,是概括这一百多年的学术成果的一个恰当的选择。以此为视角所有的理论成果可以归类到四个基本的研究主题:构成单位;社会互动;共同关系以及社区功能。对这些成果的总结、比较和述评的价值在于为今天中国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
2011 Vol. 1 (1): 101-101 [摘要] ( 368 ) [PDF 0KB] ( 354 )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理论困境与反思
黄波
在历史的见证下,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目前各种问题频现也昭示着民营化改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背后的理论困境予以披露和解答。以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畴则为分析和解答当前困境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2011 Vol. 1 (1): 102-102 [摘要] ( 368 ) [PDF 0KB] ( 364 )
利益均衡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
路向峰;高宏利
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利益差异、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但正是这些差异、矛盾和冲突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研究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以及政府对利益矛盾及冲突的协调方法——利益均衡机制意义重大。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既得利益群体和所有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体现包容性的利益均衡机制是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动力所在。
2011 Vol. 1 (1): 103-103 [摘要] ( 369 ) [PDF 0KB] ( 362 )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退出机制——基于浙江纺织业的实证分析
周旭霞
本文从退出的角度探讨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抉择,揭示了完善纺织行业退出机制的重要性。本文的基本发现是,当行业处于衰退或过度竞争阶段,由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博弈行为,容易导致企业缓慢退出甚至永远不退出的结局,从而增加社会福利的损失。研究表明,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退出应有必要的援助。
2011 Vol. 1 (1): 104-104 [摘要] ( 403 ) [PDF 0KB] ( 399 )
转型时期执政党的权威流失与权威巩固
刘明
政党权威是保障政治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力量,与当代政治民主之间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可以达成一种相互契合的动态平衡。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因执政过程中暴露出的负面或消极现象使其面临着权威流失的风险,进一步巩固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则需要包括价值观念体系的适时变更、制度规则的科学修订以及执政业绩考量的人本归宿等在内的若干基本要素。
2011 Vol. 1 (1): 105-105 [摘要] ( 424 ) [PDF 0KB] ( 395 )
杭州西湖地下城开发设想研究
马丁
杭州市由于地理、人口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土地供应也越来越紧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杭州土地的供需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杭州西湖是一个典型城市湖泊,它占据了杭州市最中心的地段,湖水面面积约6.3平方公里。我们提出利用我国现有的工程技术水平和防水工艺是完全可以在西湖下面建造一座地下城,将杭州西湖的湖底完全开发出来,以增加市区黄金地段的土地供应量,减缓市区供需矛盾。杭州西湖地下城的开发,为城市发展占用最少的土地利用最大的空间开辟一条新途径,为杭州市和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1 Vol. 1 (1): 106-106 [摘要] ( 416 ) [PDF 0KB] ( 420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