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货币中性或非中性——基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协整分析 |
郝宇彪 |
郝宇彪,中国人民大学,编辑,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货币合作,邮编:100086 |
|
|
摘要 国内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货币在我国呈现非中性,而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或物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对利率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对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实证得出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是利率变化和物价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物价变化是利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
|
关键词 :
货币供给,
利率,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
|
|
[1] 肖正根.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两个问题的再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4). [2] 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3] 曾令华.“货币短期非中性”的政策意义及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0(9). [4] 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刘金全,张文刚,刘兆波.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波动影响和长期均衡关系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7). [6] 赵春玲,胡建渊.理性预期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财贸研究,2005. [7] 黄先开,邓述慧.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6). [8] 汪红驹.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J].世界经济,2002(5). [9] 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统计研究,2005(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