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交换与强制:地缘性村落互助合作的维持及其趋势——基于皖中地区一个移民村落的实地考察 |
陈锋 |
陈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邮编:430074 |
|
|
摘要 通过对一个移民村落的考察发现,地缘性村落通过人情网与本组通婚构成的“拉拉子亲”网络,形成面子交换的“内部化”机制,使得互助得以维持;通过排涝水利的涝灾惩戒机制特点构成了水利共同体,民间信仰对村民则是起到了惩戒和强制的作用,使得合作得以维持。地缘村落的互助合作机制的社会基础在于散射格局下松散、开放、缺乏结构性力量的性质。所以,在地缘性村落中,一个无结构而有规范的熟人社会得以实现则需要交换与强制并存的机制进行维系。而费孝通认为熟人社会的互助合作的机制就是差序格局下的亲属伦常,这是在村落内部的基本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忽略了中国大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村落及其互助合作的机制维持的差异。
|
|
关键词 :
地缘,
互助合作,
交换,
强制,
散射格局
|
|
|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晓毅.血缘与地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张军、王晓毅、王峰:传统村庄的现代跨越[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5] 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 贺雪峰.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 宋丽娜.熟人社会的性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 桂华.散射格局:地缘社会的构成与性质[J].青年研究,2011(1). [9]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J].社会学研究,2004(5). [11] 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J].开放时代,2005(2). [12] 曹锦清、张乐天.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特征:人情与关系网[J].探索与争鸣,1999(2). [13] 贺雪峰.涝灾、旱灾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发研究,2007(6). [14] 汲吉吉.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社会学研究,2009(3). [15] 陈锋.理解的纠结[M].贺雪峰、袁松、宋丽娜等.农民工返乡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