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 1卷 2期
刊出日期:2025-04-08

本刊特稿 政党建设 经济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政治与行政 共同富裕·社区慈善专题
 
      
本刊特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特点及其现实启示
丁俊萍,杨亚婷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方位、牢记初心使命、永葆前进动力、勇于开辟未来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变革,集中体现了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政治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彰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的强烈责任担当;聚焦总结历史经验,突出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历史积累;持续开辟光明前景,充分展现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的长远战略眼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从历史主动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发掘并激发历史主动的精神动力,要求我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充分激发党在革命道路上一往无前的无畏勇气;增强历史自觉,展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大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中汲取非凡智慧和力量。
2025 Vol. 1 (2): 4-11 [摘要] ( 39 ) [PDF 1272KB] ( 59 )
政党建设
延安时期中共党性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当代价值
何克祥,王亮
中国共产党突出党员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源自20世纪40年代初皖南事变的爆发。此后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的党性教育、党性锻炼,逐步推广成为全党的整风运动,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成为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范畴和重要任务。在延安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党的建设理论作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的标准及衡量评价党员党性的标准是什么,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党性锻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起党的党性理论体系。延安时期关于党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产生了重大成效和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对新时代全党开展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2025 Vol. 1 (2): 12-20 [摘要] ( 30 ) [PDF 1197KB] ( 44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文何以强志:共同富裕愿景下的文化扶志机制设计研究
王莹,朱旭光
作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概念,“文化扶志”是对文化扶贫的深化和升华。它是一套在治理相对贫困与促进共同富裕的辩证框架内,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对扶志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文化内化和精神塑造以激发相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和增强其可行能力的综合性发展策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核精神与实践通路,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作为促进共同富裕方略中文化扶志机制设计的核心,深入解构文化扶志的“铸魂”“塑形”“赋能”三重作用机制,构建起旨在实现个体内在精神激励和可行能力提升的“人本”文化共富模型,勾勒出可持续共富的文化发展图鉴。本研究不仅为理解文化扶志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贡献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文化扶志治理策略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2025 Vol. 1 (2): 21-27 [摘要] ( 31 ) [PDF 1492KB] ( 38 )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的比喻论析及启示
黄梦圆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意在化抽象为形象,使事物特点更加突出。恰当生动的喻体能够使本体更加鲜活饱满。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运用多种妙喻刻画与勾勒了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画像,突出和强调了青年的重要地位、发展阶段与成长特征,反映和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的比喻论析并贯彻落实其中所蕴含的相关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必须坚持高度重视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地位,深刻把握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阶段,紧密贴合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特征。
2025 Vol. 1 (2): 28-34 [摘要] ( 31 ) [PDF 1185KB] ( 62 )
共同富裕·社区慈善专题
企业参与社区慈善动因的组态分析
周俊,阎晓宇
在社区慈善资源供给不足而企业参与不充分的背景下,探讨企业参与社区慈善的动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相交圆模型构建分析框架,借助fsQCA方法对杭州市Q社区的研究发现,企业参与社区慈善存在三种动因组合路径,分别为员工认同培育型、资源驱动—同群压力型和声誉驱动—同群压力型。前两种路径下的企业偏好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社区慈善,第三种路径下的企业偏好以捐赠的形式参与社区慈善。本研究揭示了企业参与社区慈善动因的复合性与复杂性,为激发企业的慈善参与意愿提供理论参照。
2025 Vol. 1 (2): 35-45 [摘要] ( 34 ) [PDF 1412KB] ( 53 )
现代慈善工具创新:社区慈善实践模式的类型学分析——以成都市金堂县H村为例
刘黄娟,古丽孜巴·吐尔逊
现代慈善工具的充分使用和组合式创新,对慈善资源配置与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成都市金堂县 H 村社区慈善实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现代慈善工具在社区慈善中的作用及其实践模式。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慈善试点中涌现出来的现代慈善工具既体现面向效率和物质富裕的工具理性特征,如慈善捐赠、义诊和慈善超市等,又具备面向文化和精神文明富裕的价值理性特征,如慈善表彰、义演、志愿服务和社工站等。现代慈善工具的创新体现为两种特征的融合和螺旋式上升,经过类型学分析,形成四种组合式创新慈善工具模式:运动型社区文化重塑、培育型慈善网络构建、撬动型资金筹集创新、整合型慈善活动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慈善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既是工具也是价值观。通过梳理和丰富慈善工具箱,累积有效案例库,可为全国社区慈善助推共同富裕的模式复现提供科学借鉴。
2025 Vol. 1 (2): 46-56 [摘要] ( 39 ) [PDF 1553KB] ( 79 )
政治与行政
借势赋能:协同治理视域下妇联维权工作的行动策略 ——基于W市妇联推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案例研究
吴金群,吴晓娟,刘梦笔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暴力问题则是妇联维权工作的重点难点。协同治理是应对多中心、复杂性、动态性和网络化趋势加剧的一种治理新范式。基于协同治理SFIC模型剖析W市妇联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发现,妇联面对起始条件成熟度低的现实困境,立足催化领导行动力、制度设计科学性、协同过程有效度,积极探索创新举措,进而实现高效治理。借势赋能是妇联突破治理困境的理性选择和现实路径,畅通制度化渠道、优化交互关系、探索创新机制、借助数智赋能是协同治理的有效策略。
2025 Vol. 1 (2): 57-65 [摘要] ( 33 ) [PDF 2417KB] ( 59 )
美国“大国家”思潮回归的逻辑、本质与走向
史博伟
2020年以来,在严峻的国内外危机与挑战的促动之下,以鼓励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大国家思潮正式取代新自由主义,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中主导的政治经济思潮。在美国,大国家政策不仅被具有政府强干预传统的民主党政府以罕见的规模落地实施,而且大国家思潮还被传统上信奉小政府理念的共和党接纳认可,成为两党为数不多的重要共识。因此,大国家思潮的回归不会受到美国政党轮替的影响,其引致的美国新秩序将会成为持续良久的政治经济状态,其影响时长可能与新自由主义持续的时长相当。过往百年内美国政治经济思潮的变迁佐证了自由主义与大国家主义互相交替的历史规律。但必须认识到,大国家思潮并非新自由主义的完全对立面,更多的是对后者的“修正”。本质上,大国家思潮的回归体现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面对重大危机时的一种调适机制。目前,一个发展体制及逻辑与中国逐渐相仿的“新”美国亟需被重新认知,大国家体制塑造下的美国将会给中国构成严峻的发展挑战。
2025 Vol. 1 (2): 66-76 [摘要] ( 31 ) [PDF 1248KB] ( 69 )
经济学研究
大农业观:一个新时代的农学思想
隋福民,李冰心
大农业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核心观点是大农业之“大”的主要意蕴,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农业观是对传统农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从继承角度看,首先是对农业的重视,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性、重要性,与历史上的农本思想有相合之处,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再有就是对科技的重视。从创新角度看,首先是提出了大食物观,其次是对质量的重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同等重视。另外,还包括农业主体多元化的思想,产业链分工、工农城乡结合,国内外结合等卓见。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农业观体现了我们对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突破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藩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新时代的农学思想。
2025 Vol. 1 (2): 77-85 [摘要] ( 21 ) [PDF 1265KB] ( 55 )
“强村公司”: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要素瓶颈的创新实践与优化策略
邱浩钧,蔡峻,刘雪梅
在城乡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浙江省萌发并涌现出以强村公司模式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根据关键政策和实践案例的归纳,揭示强村公司的三重现实成因,借助自主治理理论分析其破解集体经济要素瓶颈的实践逻辑,并指出当前发展困境和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强村公司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新形式,通过组建现代企业达成与外部资本的紧密结合;(2)强村公司内部存在异质性利益的张力,需通过界定主体权责、明晰产权结构、构建利益联结以及促成价值转化,实现乡村内生发展;(3)强村公司具有灵活的组织形式以适应市场动态,但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模式成功的重要前提。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强村公司模式破解要素约束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借鉴。
2025 Vol. 1 (2): 86-96 [摘要] ( 22 ) [PDF 1565KB] ( 90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