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 1卷 6期
刊出日期:2006-11-28
论文
论文
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陈立旭;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安定有序,而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与特定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人,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同一性与和谐。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而文化建设的一个独特的功能,就是通过传递而发挥社会进步之基础作用。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而文化建设有助于“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文化建设具有不同于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独特的社会作用和功能。
2006 Vol. 1 (6): 4-6 [
摘要
] (
343
) [
PDF
115KB] (
896
)
高扬公正旗帜 建设和谐社会
杨建华;
社会公正是现代性的一种最基本的独特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标杆和保障机制。和谐社会倡导的宽容与自由,民主与参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不愉快多数的特别关怀,不断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标志着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在全球环境恶化、经济两极分化的背景下,日益需要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因此,和谐社会把社会公正、社会公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理所当然的事。
2006 Vol. 1 (6): 7-9 [
摘要
] (
256
) [
PDF
109KB] (
882
)
创新活力的学理环境分析
曹增节;
中国已经和正在做的是社会创新的综合工程。创新活力的学理环境主要包括,一是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创新的界定与评估体系,二是营造创新的思想环境,思想自由是创新的基础,三是关注创新的知识主体,增加知识创新的内生动力,四是建立创新挫折的退出通道和修补机制。
2006 Vol. 1 (6): 10-11 [
摘要
] (
258
) [
PDF
74KB] (
877
)
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力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胡玮;
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力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农村所面临的公共财政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顺利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农村乃至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6 Vol. 1 (6): 12-16 [
摘要
] (
349
) [
PDF
167KB] (
983
)
推进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王凤杰;张雪松;
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由此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以及教育不公平的严重危害和制度根源,提出,推进教育公平,必须从宏观上理顺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性、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和推广杭州“名校集团化战略”的经验和做法。
2006 Vol. 1 (6): 17-21 [
摘要
] (
251
) [
PDF
222KB] (
918
)
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若干认识思考——在全市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张鸿建;
2006 Vol. 1 (6): 22-27 [
摘要
] (
255
) [
PDF
168KB] (
928
)
浙江精神与杭州人文精神的相互激荡
范正宇;
既往的“内生型”经济模式,不过是市场经济前期探索中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创业模式,即扩展或放大了的温州模式。原16字浙江精神,也是基于这一民间创业模式的经验概括。酝酿12字新浙江精神的思想背景,与浙江模式所面临的转型背景,恰好构成发展逻辑与发展历程的一致:一方面,以温州为代表的原浙江模式已经潜力殆尽,难敷经济结构升级与平衡发展之所需;另一方面,曾受温州模式启迪又超越了温州模式、较好兼顾了创业与生活关系的杭州“和谐创业模式”,业已提供了发展模型的转型喻示。浙江精神与杭州人文精神的相互激荡,其实反映了省域经济内部两种创业模式的相互砥砺。而整个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将期待这两种模式如何实现新的综合。
2006 Vol. 1 (6): 28-31 [
摘要
] (
386
) [
PDF
138KB] (
952
)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构建杭州学习型城市
金岳祥;
面对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城市是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又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需要从战略角度,加强对杭州学习型城市的研究,着力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杭州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对策和思路。
2006 Vol. 1 (6): 32-36 [
摘要
] (
258
) [
PDF
168KB] (
1014
)
休闲型中心城市的交通问题
张晓理;
城市有限的交通容量无法承受规模扩大带来的交通需求,城市功能的筛选与优化不容回避。通过调控使城市形态向集群方式转化,以减少无效交通,完善功能匹配,完成城市与自然交融,实现各种生活品质的相得益彰。
2006 Vol. 1 (6): 37-39 [
摘要
] (
246
) [
PDF
106KB] (
895
)
杭州特色街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周志平;
通过对杭州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概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杭州特色街区发展水平的对策。
2006 Vol. 1 (6): 40-44 [
摘要
] (
253
) [
PDF
158KB] (
994
)
文化时尚的感性生存与审美体验
应小敏;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典型后果,文化时尚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视听观闻、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甚至在更深度层面上重塑着人们的存在样态。从美学维度审量,时尚风行是基于现代人感性存在的快感体验与大众向度,是大众文化内在活力与文化市场机制外的民间智慧的体现,但同时要警惕“感性、愉快、当下”成为时尚美学的终结点。无信仰的繁盛与无原则的喧哗成为当今时代大众文化的普遍性样态,崇高品格的匮乏与英雄人格的稀缺成为消费时代文化被金钱和功利普遍“钙化”的后遗症。
2006 Vol. 1 (6): 45-49 [
摘要
] (
249
) [
PDF
187KB] (
1046
)
近年国内文化消费研究概览
胡秀丽;
在司金銮先生对早期文化消费研究概括的基础上,对近些年国内文化消费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概览。在研究角度上,近年来的研究主题与早期研究主题范围一致,但侧重点有所变化。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社会学依然是文化消费研究的重要方向,但社会学方法的运用虽然普遍,其理论却运用得不够深入;经济学理论比前期运用更为普遍,也更为深入,分析角度更加多样化;文艺社会学的方法为文艺学背景的研究者使用,不像早期较多从文艺消费角度切入,近些年的文化消费研究更多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切入。近年来国内文化消费实证研究在指标体系上没有比较统一的标准,降低了区域间文化消费现状与水平的可比性;研究方法上偏重经济学方法,社会学、文化学方法的运用不够深入;应当在文化消费群体差异、文艺工作者群体现状、文化消费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影响等角度作深化研究。
2006 Vol. 1 (6): 50-53 [
摘要
] (
377
) [
PDF
161KB] (
938
)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在基层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方清爱;方树茂;
党员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事关党内民主政治能否充分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正式颁布以来,在基层党组织的贯彻落实情况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肯定了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条例》在基层贯彻落实的对策建议。
2006 Vol. 1 (6): 54-58,96 [
摘要
] (
362
) [
PDF
212KB] (
687
)
经济适用房的走势分析
孙克敏;
最近,经济适用住房究竟能否由政府回购、建立“内循环”的流转模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文章认为,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在实践中遭遇到今天的困境具有必然性,因为我国的经济适用房政策一开始就走错了路。文章详细分析了内地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存在的三大弊端,在介绍香港公营房屋政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内地现行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应该趁早停止这一错误的政策,借鉴香港公营房屋政策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廉租房。
2006 Vol. 1 (6): 59-63 [
摘要
] (
235
) [
PDF
184KB] (
1009
)
硅谷的发展对构建我国创新环境的启示
刘自新;
创新环境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界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创新环境的理论渊源及其概念,在介绍美国硅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对硅谷创新环境的形成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提出硅谷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创新环境的启示,包括首先要明确创新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其次政府要在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建立并完善有关创新的法律体系、为企业提供基本的创新资源、培育创新网络,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最后提出要借创建和谐社会之东风,形成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2006 Vol. 1 (6): 64-68 [
摘要
] (
351
) [
PDF
236KB] (
1134
)
都市群空间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研究
童章成;
本文阐述了都市群空间经济的特征,从都市群空间经济增长的政策机制、环境动力、内在动力、外部动力等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国都市群初具雏型,针对都市群空间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非常有利于确认并发挥都市群的作用,对我国都市群的建设与发展,都市群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006 Vol. 1 (6): 69-71 [
摘要
] (
487
) [
PDF
168KB] (
761
)
非立法性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责任探析
陈丽芳;
非立法性行政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它虽然不属于法的范畴,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不占位置,在金字塔型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级中,其效力也最为低下。但因为它代表着党和政府,是党和政府传达大政方针的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它在政府的公共管理中是一把双刃剑,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虽然这些负面影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与我国非立法性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责任缺失不无关系重大。为此,必须立法规范责任体系,强化制定主体的责任意识,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水平。
2006 Vol. 1 (6): 72-76 [
摘要
] (
228
) [
PDF
197KB] (
832
)
地方人大常委会结构与功能的法理分析
沈菊生;
人大常委会的功能由于制度的原因,发挥得尚不够。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功能问题与其本身的结构有相当的关系,其规模结构、内部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就总体而言,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结构与功能应当围绕制约权力与保障权利进行设计。
2006 Vol. 1 (6): 77-80 [
摘要
] (
350
) [
PDF
132KB] (
834
)
“知识”与“真知识”概念新探
何云峰;胡建;
认识、知识、真理是三个相互联系但有区别的概念,三者构成特殊的兼容与交叉关系。认识成为知识必须具备客观化、普遍化、公开化、确定性等特征。在知识总汇中,只有真理和知识合二为一构成的“真知识”才是周全形态——完备的知识。真知识除了要分别具备真理和知识各自的特征之外,还要具备其独特的特征即科学形态性。目前,人类所认识的真知识主要以八种基本类型存在。
2006 Vol. 1 (6): 81-85 [
摘要
] (
251
) [
PDF
206KB] (
901
)
知识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
鲍磊;
随着知识确定性的终结,人们对知识表现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节,尤其是风险社会的到来,知识的运用使社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也产生无法预测的风险、灾难。因此,在承认知识有限性的同时,应把知识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重视人文知识的反思性,增强民众面对风险的心理素质。
2006 Vol. 1 (6): 86-89 [
摘要
] (
367
) [
PDF
164KB] (
911
)
浅析教育实践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陈利;
就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为背景,结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内涵和特征,论述了教师实践与专业成长的关系。教师实践知识是构成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教师实践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和反思境界的有效途径,必须培养反思实践型教师,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006 Vol. 1 (6): 90-93 [
摘要
] (
334
) [
PDF
146KB] (
939
)
无序制度与完美理想的悲剧——于谦悲剧再讨论
陈斯风;
本文从制度和道德两方面探讨了明朝于谦的悲剧。指出明朝政治是一种无序的专制政治,其特点是强者即权力中心。此既成就了于谦拯明朝于危亡的伟业,亦导致其杀身成仁的结局;文章还认为于谦作为具有传统儒家深厚学养的文臣,人格道德的完美是其毕业的追求,能死社稷亦是人生的圆满。文章最后得出于谦悲剧有其性的结论。
2006 Vol. 1 (6): 94-96 [
摘要
] (
241
) [
PDF
130KB] (
971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