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县级党政部门间的网络关系与协调机制——基于浙江省D县127个“领导小组”的社会网络分析 |
黄红华;宋思扬 |
黄红华,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府体制、社会政策。邮编:310018;宋思扬(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府体制。邮编:310058 |
|
|
摘要 针对不同的场景和任务,官僚组织会形成不同的协调机制。本文以D县为例,通过分析同一时期127个议事协调机构内各部门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发现在广域部门协调时,当前县级党政各部门主要围绕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和组织建设三方面的职能建立组织协作网络;各部门在这个网络中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而不是适于大部制改革的“簇状结构”;这种协作网络以官阶为基础实现多部门间大跨度的协作,建立以垂直监督为主,授权部门协调为辅的协调机制。由此看来,大部制改革重在整合与协调职能相关的少数部门间关系,而议事协调机构则重在解决广域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在广域部门间合作时,建立基于各部门法定职能基础之上的自主协调机制是必要和可能的,但这一改革任重而道远。
|
|
关键词 :
议事协调机构,
大部门制度,
社会网络分析,
组织协调
|
|
|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协同政府视角下小城镇治理结构创新的实证研究”(14YJA810003)的阶段性成果。 |
[1]潘小娟、吕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 [2]周望. 议事协调机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6). [3][加]亨利·明茨伯格. 卓有成效的组织 [M]. 魏青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董瑞丰. 大部门制三年检视[J].瞭望新闻周刊,2011(4). [5]黄红华. 县级党政领导行为的多维度分析——以浙江省D县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2014(3). [6]刘洪涛. 区(县)级政府行政会议改革研究 [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程同顺、李向阳. 当代中国“组”政治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1(6). [8]吴晓林. “小组政治”研究:内涵、功能与研究展望[J]. 求实,2009(3). [9][美]马汀·奇达夫等. 社会网络与组织 [M]. 王凤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美]乔纳森·R·汤普金斯. 公共管理学说史 [M]. 夏镇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1]Aagaard P 2012(6). The Challenge of Adaptive Capability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Complexity in Crime Prevention.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J], 14: 731-746. [12][美]詹姆斯·汤普森. 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 [M]. 敬乂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张康之. 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组织活动[J]. 理论探讨,2008(5). [14]Teisman G R, Klijn E-H 2008(3). Complexity Theory and Public Management:An Introduction.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J], 10: 287-297. [15]Van de Ven, Andrew H, Gordon Walker. 1984(29). The Dynamic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J], 598-621. [16]Martinez J I, Jarillo J C 1989(20).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 489-514. [17]Selznick P 1948(13).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J]: 25-35. [18]陈天祥. 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J]. 学术研究,2008(2). [19]石亚军、施正文. 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2008(2). [20]周志忍. 大部制溯源:英国改革历程的观察与思考[J]. 行政论坛,2008(2). [21]施雪华、孙发锋. 政府“大部制”面面观[J]. 中国行政管理,2008(3). [22]周志忍、任钧. 机构改革也需要改革——新西兰大部制改革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 行政论坛,2013(3). [23]普永贵. 临时机构的负面功能及消解[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4]刘新萍、王海峰、王洋洋. 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变迁概况及原因分析——基于1993-2008年间的数据[J]. 中国行政管理,2010(9). [25]郑振宇. 西方国家中央政府中临时机构比较[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5). [26][美]斯坦利·沃瑟曼、凯瑟琳·福斯特. 社会网络分析: 方法与应用 [M]. 陈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7]黎耀奇、谢礼珊. 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 管理学报,2013(1). [28]刘军. 整体网络分析讲义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9]杨卫东. 基于节点平均连接度的Ad Hoc网络分簇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5). [30]Albert R, Barabási A-L 2002(1).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J], 74: 47. [31]Brandes U 2001(2). A Faster Algorithm for Betweenness Centrality.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J], 25: 163-177. [32]Lambiotte R, Delvenne J-C, Barahona M 2008. Laplacian Dynamics and Multiscale Modular Structure in Networks.arXiv Preprint arXiv:0812.1770 [J]. [33]周飞舟. 大兴土木: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 (3). [34]彭澎. 广东大部制改革:比较与思考[J]. 探索,2010(2). [35]本刊县域经济观察员. “大部制”基层样本:浙江富阳“专委会”模式[J]. 领导决策信息,2008(13). [36]卢剑忧、张良桥、刘晓顺. 顺德党政联动综合改革分析——基于与富阳、深圳的比较[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
[1] |
李一. “网络政治”概念及其内涵的再辨析和再讨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6): 66-71 . |
[2] |
李传军. 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背景、运作机制及其问题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6): 72-77 . |
[3] |
吴金群.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变迁逻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2): 36-42. |
[4] |
余泓波. 中国农民国家观研究:主题、方法与展望[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6): 90-96. |
[5] |
陈家喜;梁玉柱. 地方人大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5): 8-13. |
[6] |
范国周;张秀梅. 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社会失范与道德危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5): 43-48. |
[7] |
余泓波. 内涵与特性:当代中国农民公私观刍议[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2): 67-73. |
[8] |
焦玉良. 网络时代的信息格局与公共舆论的批判性[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6): 47-53. |
[9] |
王宁. 虚拟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路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6): 54-60. |
[10] |
王菲易. “中国式民主”: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4): 39-44. |
[11] |
王思齐. 网络政治信息的分享及影响力——以台湾选举经验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2): 43-50. |
[12] |
李良栋. 坚定不移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6): 23-27. |
[13] |
张丙宣. 招商引资、利益博弈与激励机制——以杭州市J镇为个案的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5): 32-37. |
[14] |
吴素雄;吴艳. 强镇扩权中的权责悖论与权力结构优化——以温州市柳市镇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5): 44-48. |
[15] |
叶盛楠. “压力型体制”在县域政治中的运行过程——以内蒙古S县为研究个案[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3): 32-3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