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三大主流思潮并驾齐驱,相互之间论争不断,聚讼不已。其中,现代大陆、台港和海外新儒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几经曲折,经历了从排斥、对立到对话交流的阶段性变化,个中缘由耐人寻味。回顾这段历史,瞻望二者未来的互动前景,实现儒家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沟通对话,无论是对于推进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抑或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无疑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
儒学第三期发展 /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Shu-Hsien Liu(刘述先), Essential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2003, p24.
[2]林安梧.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哲学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2006(3).
[3]郭齐勇.熊冯金贺合论[C].郭齐勇自选集.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张世保.“大陆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探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5]林安梧.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M].台北:明文书局,1996.
[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9]张岱年.我所认识的贺麟先生[C].会通集——贺麟生平与学术.北京:三联书店,19933.
[10]宋志明.熊十力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1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2]田文军.冯友兰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编)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C].文化与人生.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5]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据作者新版序,此版较原版有所修改,现依《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三集第五册版本.
[16]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7]贺麟、陈修斋.为什么要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C].段德智.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8]高瑞泉.科学与人生观[M].合肥:黄山书社,2008.
[19]李泽厚.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C].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0]张君劢.唯物辩证法论战序[C].钟离蒙、杨凤麟.哲学论战(下).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二册),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
[21]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C].张君劢. 新儒家思想史(附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2]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册)[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
[22]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C].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23]蔡仁厚.牟宗三先生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C].蔡仁厚、杨祖汉.牟宗三先生纪念集.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1996.
[24]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序)[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
[25]牟宗三.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大综和与中西传统的融会[C].杨祖汉.儒学与当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26]杜维明.儒教[M].陈静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7]刘述先.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之变局[C].儒家思想意涵之现代阐释论集.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2000.
[28]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M].台北:学生书局,1998.
[29]林安梧.从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学可能——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C].玄圃论学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0]傅伟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
[3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序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2][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3]李明辉.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J].儒家与现代意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另可参见同书中的《儒学如何开出民主与科学》一文.
[34]林安梧.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接榫点[J].社会科学论坛,2008(9).
[35]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6]方克立.展望儒学的未来前景必须正确的两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1(1).
[37]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J].鹅湖月刊,1989.
[38]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9]Daniel A. Bell(贝淡宁), China’s New Confucianism:Politics and Everyday life in a Changing Society[M].Princeton Unversity Press, 2008,P28-29;蒋庆.政治的孔子与孔子的政治:回应近年来对“政治儒学”的批评[C].陈来、甘阳.孔子与当代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08.
[40]Shu-hsien Liu.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M].Praeger Publishers, 2003 ,P23.
[4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2]绍村.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纪要[J].哲学动态,1996(3).
[43]贺麟.文化的体与用[C].宋志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4]Randall Peerenboom. China Modernizes:Threat to the West or Model for the Res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