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治动员、群众运动与中国国家建构——毛泽东时代中共政治动员述析 |
路阳 |
路阳,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发展与现代国家建构,华侨华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邮编:100007 |
|
|
摘要 政治动员在中共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高度组织化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时代政治动员的重要特征。这些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实践,使新政权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较有效地对社会进行政治动员和政治整合,进而实现执政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可以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与政治动员密切相关,制度化(官僚化)与革命化(群众运动)的双重逻辑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革”的爆发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动员实践达到了高峰。
|
|
关键词 :
政治动员,
群众运动,
国家建构
|
|
|
[1]关海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述论[J].中共党史资料,2009(2).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王景伦.走进东方的梦——美国的中国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 [4]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运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徐彬.论政治动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 [6]李斌.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4). [7]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8]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李斌.政治动员及其历史嬗变:权力技术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10]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1]罗凌波、唐治国.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J].党政干部学刊,2010(1). [1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3]徐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论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5). [14]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功能的互补分析——政治动员的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09(2). [15][日]川崎修.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16]杜蒲.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7]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郭为佳:群众路线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J].东南学术,2011(4). [19]杨丽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动员及其效力——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0][美]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1]严强、张凤阳、温晋锋.宏观政治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2]孔繁斌.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 [23][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4]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运行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25]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26]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7]An, Pyong-jun. 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dynamics of policy processes.[M]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6. [28]印红标.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A].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 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29]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0][美]詹姆斯·R.汤森、[美]布莱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