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式民主”: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 |
王菲易 |
王菲易,上海海关学院管理系讲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邮编:201204 |
|
|
摘要 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能免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研究往往热衷于制度本身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模式,制度生成和更新的外部条件和国际因素却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以国际因素作为分析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变量,意在克服同类研究中内部结构分析取向的不足,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民主”的现实价值,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变革中做出应对和选择。这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意义,对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
|
|
关键词 :
中国式民主,
政治发展,
国际因素
|
|
|
基金资助: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主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2012EZZ001)和《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号2311144)的阶段性成果。 |
[1]郭定平.论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逻辑与轨迹[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张树华.国际视域下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1). [3]K.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7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lce-HaU, 1995, pp.9. [4]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唐贤兴.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刘军宁.全球化与民主政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 [7]刘世军等.全球化进程与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选择[J].学习与探索,1997(4). [8]徐鸿武、郑曙村.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9]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因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8(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5). [1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菲利普·施米特、特丽·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A].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7]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8]程竹汝、郭燕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学术界,2010(5). [19]Larry Diamond, “Universal Democracy”, Policy Review, June/July 2003, pp.5 [20]杨建平.法治民主:后发国家的政治选择[J].战略与管理,2001(6). [21]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2] Laurence Whitehead: Democratization: Theory and Exper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燕继荣.“中国式民主”的理论构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 [24]景跃进.民主化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民主化理论的中国阐释之一[J].新视野,2011(1). [25]施雪华、孙发锋.对中国设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方式、途径和手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
|
[1] |
李传军. 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背景、运作机制及其问题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6): 72-77 . |
[2] |
李一. “网络政治”概念及其内涵的再辨析和再讨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6): 66-71 . |
[3] |
黄红华;宋思扬. 县级党政部门间的网络关系与协调机制——基于浙江省D县127个“领导小组”的社会网络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4): 45-54 . |
[4] |
吴金群.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变迁逻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2): 36-42. |
[5] |
余泓波. 中国农民国家观研究:主题、方法与展望[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 90-96. |
[6] |
陈家喜;梁玉柱. 地方人大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 8-13. |
[7] |
范国周;张秀梅. 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社会失范与道德危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 43-48. |
[8] |
余泓波. 内涵与特性:当代中国农民公私观刍议[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2): 67-73. |
[9] |
焦玉良. 网络时代的信息格局与公共舆论的批判性[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6): 47-53. |
[10] |
王宁. 虚拟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路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6): 54-6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