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向民.工人成熟与社会法团主义:中国工会的转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 [2]肖扬.对妇联组织变革动因及其途径的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4(4). [3]胡献忠.群团逻辑与团改攻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4]Howell,Jude.中国工会改革面临的挑战:工会干部直选及其经验教训[A].赵明华、赵炜、范璐璐.中国劳动者维权问题研究——中国工会法60年与劳动法15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许晓军、曹荣.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独立性与代表性——基于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6). [6]Dickson,Bruce J.“Cooptation and Corporatism in China: The Logic of Party Adapt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2000,115(4) [7] Spires,Anthoy J.“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co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1,117(1).[8] Hannan,Michael T.John Freeman,“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49(2). [9]毛丹、陈佳俊.制度、行动者与行动选择——L市妇联改革观察[J].社会学研究,2017(5). [10]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组织史资料·第八卷·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1]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与形成[J].中国社科科学季刊,1993(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1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组织史资料·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5]林尚立.轴心与外围:共产党的组织网络与中国社会整合[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8(1). [16]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8]邓颖超.关于妇女运动的报告(1926)[A].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9]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1941年9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20]王任重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2]彭德怀.在晋冀鲁豫四区党委妇委联席会议闭幕时的讲演(1943年4月22日)[A].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