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治理规模与治理模式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现代化会带来治理规模的放大,治理规模的放大会带来治理成本上升、治理成效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仰赖治理模式的创新。对于新加坡而言,高速进行的现代化虽然带来了治理规模的扩大,但新加坡通过改进治理技术,特别是建立政府与社会“互赖式治理”,以最小的成本化解治理规模扩大的难题。对比中新两国的人口和疆域规模,现代化带来的治理规模难题必然是新加坡所难以比拟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学习和研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
关键词 :
新加坡,
互赖式治理,
治理规模,
治理模式,
治理成本,
治理职能
|
|
|
作者简介: 李黄骏,博士,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研究方法、基层治理等。邮编:311121 |
[1]王沪宁.构筑中国特有的政治体系模式[A].高民政.中国政府与政治[C].济南:黄河出版社,1993. [2]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7. [3]欧树军、王绍光.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美]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08(2). [9]UN. Governance Indicators:A users’Guide[EB/OL].(2013-10-23)[2016-07-15].http://www.undp.org/oslocentre/docs07/undp_users_guide_online_version.pdf.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英]大卫·休谟.关于理想共和国的设想[A].休谟政治论文选[C].张若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2]Edmund S. Morgan, Safety in Numbers: Madison, Hume, and the Tenth “Federalist”, The Huntington library Quarterly, Vol. 49, No.2 (Spring, 1986). [13]蓝平儿.新加坡政治发展为中国提供的经验教训[A].吕元礼.新加坡研究(第1卷)[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4]周兆呈.语言、政治与国家化:南洋大学与新加坡政府关系(1953—1968)[M].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2012. [15]人民行动党庆祝成立四十五周年筹备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人民行动党[Z].1999. [16]郑维川.新加坡的治国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吴俊刚、李小林.李光耀与基层组织[M].新加坡:胜利出版社,20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