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动力。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使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并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毕生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生状况得到极大地改善,广大人民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没有根本性改变,我们的小康还是“总体水平上的”小康,“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形势依然严峻”。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新常态”背景下,梳理民生建设的经验教训,确保民生底线,更好地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对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
唯物史观 /
民生 /
建设 /
底线
盛少清.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民生底线探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6): 89-96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白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7亿多人口脱贫[EB/OL].http://money.163.com/16/1017/14/C3J875LO002580S6.html,2016-10-17
[6]新华每日电讯:5个“1000万以上”折射民生新成就新愿景[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7-03/07/c_136108065.htm,2017-03-07.
[7]刘晶瑶.“基尼系数 ”进考核 ,这事做得靠谱[N].中华工商时报,211-1-28.
[8]吴建登.从贫富差距现状看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J].北方经贸,2016(8).
[9]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http://sociology.cssn.cn/xsdt/xsxx/xxzx/201612/t20161222_3354634.shtml,2016-12-21.
[10]万婷.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性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3).
[11]辛向阳.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1).
[12]中国每年近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多系留守儿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5-07/15/c_128022102.htm,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