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安蓉泉
    2024, 1(6): 4-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的种子,决定今天的基因;基因的现状,预示生命体的未来。杭州成为古来“东南第一州”和现代“生活品质之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它具备了中华文明产生和延续的典型条件,秉承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聪明才智,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和经典成果,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深邃魅力。杭州的文明发展历程和历史基因,不仅在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塑造筋骨、凝聚精神、催人勤勉、教人生活的引领作用,而且它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的一扇明亮“窗口”。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刘培林,韩飞
    2024, 1(6): 16-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杭州市先后提出了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和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发展目标。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就是要在人口持续净流入的背景下,将杭州建设成为全体市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就是宜居宜业宜商的幸福城市。为建设“幸福杭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和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杭州应率先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近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试点改革突破:率先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一致性评估,以形成“构建长期主义宜商环境”;率先试点更深层次的家庭与个人相结合的所得税申报;率先提出相对贫困标准并帮扶城乡相对贫困人口。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时家贤,姜雨晴
    2024, 1(6): 2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科技、人才互为供给侧之补充、需求侧之支撑。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涵养高水平人才资源、培育科技创新动能、提供高水平教育保障。当前,我国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仍存在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理念有待塑造,制度体系尚待完善,相关机制仍需畅通。因此,势必要通过摒弃落后价值理念、破除制度体系藩篱、畅通相关机制运作以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堵点卡点,更高水平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党的自我革命专题研究
  • 党的自我革命专题研究
    陈静,孟映彤
    2024, 1(6): 3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自我革命“九个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九个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还有助于充分提升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力与水平,可谓意义重大。“九个以”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更彰显着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九个以”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从历史层面上看,它总结提炼了百余年来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集中回答了新时代“怎样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基本概念与党的自我革命的逻辑关系、拓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为实现党的长期稳定执政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为世界其他政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要在坚定政治引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环节中全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从而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 党的自我革命专题研究
    黄峰,王书慧,王灿
    2024, 1(6): 4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自我革命,是指党在自身建设领域开展的深入反思与改革。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旨在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与外延,也有明确的应然与实然所指。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正视认识上的不足、制度上的短板以及现实利益的束缚等现实挑战,完善动力机制,并积极探索当前的突破点,构建长效机制,以保障党的自我革命顺利推进。
  • 农村集体经济专题研究
  • 农村集体经济专题研究
    杜鹏
    2024, 1(6): 48-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秩序是土地政治的起点。不同于土地政治的权利起点,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过程具有土地秩序调控的政治意涵,维系了农民与村庄、国家和市场的均衡关系,赋予土地政治以村庄、国家和市场关系调适的实践面向。土地政治奠定了乡村善治的基础,弥合了道德政治与道义政治的分离,孕育了农民的政治主体性。沿着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脉络,土地秩序沉淀的政治能量逐渐导入政治整合的轨道,农民得以超越土地之“私”的束缚,获得人民性的公共属性,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主体。土地政治是一种实践性政治,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能动性和适应性。在乡村社会变迁和治理转型过程中,需要着眼于土地秩序,立足土地政治的实践机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这是基层善治的可行之道。
  • 农村集体经济专题研究
    徐烨成,郑了了,王美青
    2024, 1(6): 58-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理想的农村实践,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为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本文从价值、功能、执行和结构四个维度探讨制度特征,就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仰、制度设置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讨论,并提出我国农村集体成员身份制度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研究结论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定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信心,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政治与行政
  • 政治与行政
    张莉,夏庆宇
    2024, 1(6): 68-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右翼民粹主义已成为当代欧洲政治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日益成为欧洲国家在民族国家疆界之外构建和联系 “人民 ”的跨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从民族民粹主义向文明民粹主义发展,不仅使用传统的“我们”对抗“他们”的民族主义言论,而且强调文化、文明和宗教认同,加剧了国家内部、国家之外和国家之间的冲突,也引发了关于跨国主义、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讨论,从而打破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也潜在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经济不安全、文化焦虑和移民等问题助长了欧洲右翼民粹主义运动,反映了身份和集体意识的重新配置,以应对全球的不确定性。数字技术的兴起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迅猛发展只会加剧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在地方、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 政治与行政
    詹国彬,张宸铭
    2024, 1(6): 78-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力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以推动政务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议题。本文基于TOE分析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考察和识别数字技术赋能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技术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度以及公民需求度对数字政务发展质量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老龄化程度、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为进一步释放数字技术赋能效应,促进政务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采用的政策响应举措包括: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数字人才队伍;全力破除“信息孤岛”,持续扩大数据开放与共享力度;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秉持正确的数字技术观,科学合理地规避“数字陷阱”;恪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增强数字政务服务的友好性。
  • 政治与行政
    蓝剑平,何丽薇
    2024, 1(6): 89-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行政问责力度不断增大,震慑作用持续增强。然而,问责与避责是一对孪生概念,问责的高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政府官员避责行为的发生。为激励政府官员主动担当尽职、有所作为,容错纠错制度应运而生,并与行政问责共同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从新制度主义的制度与行为相互关系理论来看,行政问责与容错纠错实质上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基层政府官员从避责到担责的行为演变也是处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作出的行为选择。而要切实实现基层政府官员从避责到担责的行为转变,还应从制度建构的角度充分实现行政问责制度与容错纠错制度之间的合理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