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救助“防风险”功能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
祝建华,陈熠莎 |
|
|
摘要 “保生存”被认为是社会救助最基本的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以及我们对贫困问题认识的深化,社会救助也逐渐被赋予了“促发展”“防风险”等功能。社会救助“防风险”功能的提出,有其理论、现实与制度层面上的必然性。整体而言,理念变革、制度实践以及服务探索为“防风险”功能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与基础。要实现社会救助“防风险”的功能,对象识别、需求研判与服务跟进是系统性路径,需要通过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精准识别脆弱性群体,通过困难群体精准画像实现救助对象的分类分层,通过社会救助服务实现早期干预的目标。对社会救助功能定位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可以发现,“保生存”“促发展”“防风险”层层递进,形成分类分层的立体型安全网,社会救助的对象将进一步拓展,目标取向更为积极,救助合力更为突出,多维预警更为及时,早期干预的救助服务更为有效。
|
|
关键词 :
风险预防,
贫困脆弱性,
低收入动态监测,
社会救助服务
|
收稿日期: 2024-04-08
|
|
基金资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救助标准体系研究”(23JZD0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22&ZD0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一般项目“城市居民家庭贫困风险的综合研制及协同防控机制研究(19BSH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祝建华(1978—),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民生保障政策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贫困与社会救助、风险治理与保障;陈熠莎(2000—),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贫困与社会救助。邮编:310023 |
[1] |
王增文,张智颖. 共同富裕背景下退役军人社会保险功能的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 1(4): 42-50. |
[2] |
田孟. 中观视角: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践机制研究——以农村区域差异理论为基础[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5): 73-79. |
[3] |
祝建华;倪克敏;徐丹彤.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标准的法定化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2): 57-65. |
[4] |
雍正江. 社会流动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孕育[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6): 34-41. |
[5] |
董良. 默顿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辨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5): 44-49. |
[6] |
阮雯. 发达地区城市社会救助的实践和创新——以杭州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6): 91-95. |
[7] |
李静;柯卉兵. 毛泽东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实践[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4): 43-49. |
[8] |
董敬畏. “底线型上访”——转型期涉法涉诉访的一种分析进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2(6): 46-51. |
[9] |
黄;绚;吴翠萍. 公益事业领域中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动因探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0(1): 44-48. |
[10] |
张敏杰.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以杭州市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9(6): 81-85. |
[11] |
郎晓波. 从杭州困难群体贫困特点看社会救助政策的完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9(4): 37-40. |
[12] |
王锡源. 论社会转型时期慈善捐赠机制的完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8(5): 29-33. |
[13] |
段昆仑. 应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6): 52-56. |
[14] |
洪燕文. 试论社会弱者与国家支持[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3): 60-6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