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责是社会主体通过互联网集体行动对公共权力进行的监督问责,其基本形态主要有网络曝光、网络扒粪、网络审判等。网络问责具有个人化、暴戾性、臆断性等集体行为特征,这些固有缺陷使之客观上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互联网治理中,相对于公民权利失范,法律武器的滥用是更为严重的新问题,被问责主体通常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优势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络问责进行阻扰和反制。要通过提升网络问责的法律保护、规范网络问责入罪的法律适用、加强对法律滥用的行政问责,为网络问责发挥积极作用创造一个适度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网络问责 /
网络集体行动 /
法律风险 /
互联网治理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潭、刘建义.网络时代的“扒粪运动”——网络反腐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理论探讨,2013(4).
[3]周榕.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审判”现象解析[J].新闻传播,2012(11).
[4]吴庆荣.法律上国家安全概念探析[J].中国法学,2006(2).
[5][日]高桥则夫.规范论和刑法解释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孟庆涛.国家刑罚权基础的现代性语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胡泳.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8]曲新久.惩治网络诽谤的三个刑法问题[J].人民检察,2013(9).
[9]金泽刚.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J].法学论坛,2009(2).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提高‘网络反腐’有效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13CZZ059)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问责”(12JDZL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