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政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低保政策研究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缺乏中间层次的实践机制的探讨。中观层面的实践机制研究具有其独特内涵、取向和价值。农村低保政策的具体实践,既不是按照国家从宏观层面自上而下设定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也不是按照低保操作的微观技术规程精细化地运作,低保政策的实践深深地嵌入在了乡村社会的关系结构和规则体系之中,打上了村庄社会性质的鲜明烙印。中观层面的视角揭示了低保政策实践中基层乡村组织的行为逻辑,从而也为完善低保政策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
实践机制 /
中观视角 /
区域差异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村社会保障的误区与政策取向[J].理论与实践,2003(3).
[2]吕雪静.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及缺陷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
[3]喻丽心.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初探[J].经济前沿,2008(8).
[4]贺雪峰.低保户为何变成了低保人?[J].决策,2012(2/3).
[5]刘燕舞.农村低保政策实践的社会基础——以湖北省J县C村农村低保实践为个案[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6]谢治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民对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6).
[7]邓大松、吴小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贺大姣.农村低保制度操作程序及组织机构探析[J].求实,2008(2).
[9]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5).
[10]郭海清.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根本办法是开征社会保障税[J].农村经济,2008(8).
[11]洪大用.当道义变成制度之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
[12]张国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问题以及成因[J].党政干部学刊,2008(2).
[13 ]陈玉能、曹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
[14 ]朱德文.五莲县构筑三项机制确保农村低保工作长效运行[J].中国民政,2009(2).
[15]郭海清.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2(8).
[16]张时飞、唐钧.辽宁、河北两省农村低保制度研究报告[J].东岳论丛,2007(1).
[17]洪大用.转型时中国社会救助[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8]张时飞、唐钧、占少华.以土地换社保: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2004(8).
[19]贾康、阎坤、鄢晓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对江苏省农村低保、医疗卫生和教育情况的调研[J].财政研究,2007(5).
[20](美)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1]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
[22]贺雪峰.论村级债务的区域差异——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7(9).
[23]贺雪峰.南北中国——村庄社会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差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4]王德福.自己人结构与村庄区域差异[J].社会科学论坛,2015(8).
[25]贺雪峰.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与进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6(1).
[26]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
[27]贺雪峰.论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以河南周口市郊农村调研为讨论基础[J].政治学研究,2001(6).
[28]郭亮.从救济到治理手段?[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6).
[29]刘燕舞.作为乡村治理手段的低保[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0]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
[31]杜鹏.广西富川村治模式报告[R].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13年工作论文.
[32]杜鹏.江西赣南村治模式报告[R].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13年工作论文.
[33]刘燕舞,田孟.鄂东南村落的丧事民俗活动——基于湖北省大冶市丰村的田野调查[J].民间文化论坛,2010(6).
[34]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
[35]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14JZD03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