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以及道与德之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德”之重要性。在老子看来,有德者方能体道,无德者即无道。他还从“上德”与“下德”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告诫。在看到了大道废弃之后世人德行的丧失,他提出了“失道而后德”的观点,目的是希望世人能够知德守德、修德行德、积德成德,以德的修行回归道的境界。
关键词
道 /
上德 /
下德 /
有为 /
无为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7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白奚,王英杰.道法自然:老子[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3]蒋锡昌.老子校诂[M].见“民国丛书”第五编五.上海:上海书店,1996.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奚侗集解.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任继愈.老子译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发展研究》(12BKS04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