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是执政党领导下的工人群众组织,它承担着“两个维护”的双重工作任务,在理论上扮演着一种“第三方”的角色,其工作方式也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工会的独特性,本文称之为一种“说客型组织”。然而,这种“第三方角色”又经常会使中国工会组织在实践中面临角色冲突的尴尬和各种艰难的“站队”选择,并最终失去这种理论上的“第三方”身份优势,甚至被迫退出参与特定劳动关系事件的协调处理。而这也构成了当前中国工会组织的基本行动逻辑。
关键词
中国工会 /
两个维护 /
说客型组织 /
行动逻辑 /
研究述评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2).
[2]杨海涛、王艳.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工会发展研究[J].思想战线,2011(6).
[3]任小平.中国工会:转型期的诉求责难与制度救济[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
[4]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J].社会,2006(3).
[5]徐小洪.中国工会的双重角色定位[J].人文杂志,2010(6).
[6]刘泰洪.劳资冲突与工会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11(2).
[7]游正林.政绩驱动下的工会行动——对F厂工会主动介入生产管理过程的调查与思考[J].学海,2011(1).
[8]许晓军、吴清军.对中国工会性质特征与核心职能的学术辨析——基于国家一直框架内工会社会行为的视角[J].人文杂志,2011(5).
[9]王天林.社会转型与工会使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会的艰难困局及其瓶颈突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0]任小平、许晓军.职工权益自救与工会维权策略研究——基于“盐田国际”罢工事件的观察[J].学海,2008(5).
[11]许晓军、任小平.从“盐田国际”罢工事件看中国工会维权路径中的制度救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12]张静.外来工为什么愿意使用法律?——义乌工会的新角色[A].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陈有德.关于建立工会社会化维权机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2).
[14]Harper.Paul.The Party and the Unions in Communist China[J].The China Quarterly,1969(37).
[15]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Chen Feng.Legal Mobilization by Trade Unions:The Case of Shanghai[J].The China Journal,No.52,2004.
[17]赵炜.工人对工会的“不满”——来自湖北省三家国有汽车企业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5).
[18]黄河涛、赵建杰.论工会“维权”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3).
[19]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许晓军.中国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合作博弈[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1).
[21]游正林.制造认同的又一种模式——G公司协调劳资关系的基本经验[J].社会,2009(1).
[22]游正林.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J].社会学研究,2010(4).
[23]蔡金荣.走向独立社团:中国工会发展之进路选择[J].行政法学研究,2009(3).
[24]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3(3).
[25]黄安余.台湾经济转型中的劳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6]Chen Feng.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ur: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Double Identity Maeket Reform[J].China Quarterly,Vol.176,2003.
[27]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8]韩福国、骆小俊等.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9]黄岩.代工产业中的劳工团结:以兴达公司员工委员会实验为例[J].社会,2008(4).
[30]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
[31]梁高峰.从劳动关系的协调看中国工会制度的改革[J].社会科学家,2007(2).
[32]Chan Anita.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J].The Australian Journal Chinese Affairs,No.29,1993.
[33]王向民.中国工会的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J].探索与争鸣,2008(8).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基层民众的“社会发展观”研究》(14YJC84003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