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网络社会生活的快速展开,网络社会治理的实践课题也日益凸显。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在内的多方行为主体的共同参予。要充分发挥各类网络行为主体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借助多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手段,实现互联网络内外的有效联动,以促进和实现网络行为活动的合法合规与有序良性展开。此外,从网络治理的具体对象来看,当前网络社会治理主要应包括身份审核备案、行为权限配置、信息内容管理、网络安全保障、电子印迹留存等内容。
关键词
网络社会 /
运作机制 /
治理逻辑 /
互联网规制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4.7.
[2]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赵志云、钟才顺、钱敏锋.虚拟社会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5]唐子才、梁雄健.互联网规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6]郑家昊.社会治理意义上的网络世界及其治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何哲.网络社会治理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及治理策略[J].理论与改革,2013(3).
基金
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研究》(11JDKF01Z)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