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定势》之“势”现代研究综述

桓晓虹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12, Vol. 13 ›› Issue (3) : 91-96.

PDF(1916 KB)
微信公众号
PDF(1916 KB)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12, Vol. 13 ›› Issue (3) : 91-96.
论文

《文心雕龙·定势》之“势”现代研究综述

  • 桓晓虹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摘要

摘要:对《文心雕龙·定势》之“势”的理解关系到对《文心雕龙》整个文本理论体系的全面而又合理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文心雕龙·定势》篇“势”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七个方面:“势”本源考证;“势”内涵界定;“势”特征辨析;“势”与其他因素关系辨;定势原则与方法;“势”论和“定势”价值地位考察等。整个研究充分体现出中国古文论范畴、理论的多义甚至模糊性。尚未被涉及或被忽略的方面,有待研究者再接再厉。

关键词

文心雕龙 / / 现代研究 / 综述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桓晓虹. 《文心雕龙·定势》之“势”现代研究综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3): 91-96
中图分类号: K825.6   

参考文献

[1]余莲.势:中国的效力观[M].卓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陈鸣树.释“势”——从《文心雕龙·定势》篇看风格的客观因素[J].河南师大学报,1980(4).
[5]巩本栋.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J].文史哲,2007(1).
[6]陈正俊.“势”源考——兼论“审曲面势”含义[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6).
[7]陈正俊.从“艺”到“势”[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5).
[8]詹瑛.《文心雕龙》的“定势”论[A].《文心雕龙》的风格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9]寇效信.《文心雕龙》之“势”的辨析与探源[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10]冯春田.文心雕龙释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11]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胡光波.论唐代诗格之“势”的源流演变及理论内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3).
[13]陈汉萍.《文心雕龙》势论解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7(5).
[14]涂光社.《文心雕龙》的“定势”论[A].文心十论[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15]涂光社.因动成势[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16]张皓.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7]张晶.王夫之诗歌美学中的“势”论[J].北方论丛,2000(1).
[18]第环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题研究:气势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9]庞光华.论《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的“势”[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0]贡巧丽.王晓芳.《文心雕龙·定势》新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1).
[21]程敏.试论修辞范畴“势”[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2]陆侃如.牟世金.刘勰和《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3]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4]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5]穆克宏.刘勰的风格论刍议[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26]缪俊杰.文心雕龙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7]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8]陈书良.《文心雕龙》风格论初探[A].《文心雕龙》释名[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9]张长青.文心雕龙新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0]林奇.《文心雕龙·定势》篇绎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2(3).
[31]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J].北京:中华书局,1962.
[32]祖保泉.说“定势”[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33]吴建民.《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4]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7.
[35]周振甫.定势[J].新闻业务,1962(4).
[36]马宏山.《文心雕龙》“定势”辨[A].文心雕龙散论[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37]牟世金.刘勰论图风势[J].文学遗产,1981(2).
[38]寇效信.释体势[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39]钟子翱.黄安祯.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谈《定势》[A].刘勰论写作之道[C].北京:长征出版社,1984.
[40]童庆炳.《文心雕龙》“循体成势”说[J].河北学刊,2008(3).
[41]剑亭.《文心雕龙》的八体与六势辨异[A].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C].济南:齐鲁书社,1992.
[42]张贺.《文心雕龙·定势》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3]许可.读“文心雕龙”笔记[A].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遗产增刊二辑[C].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44]骆锦恋.浅谈《定势》之“即体定势”[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5]郁沅.《文心雕龙·定势》诸家研究之评议[A].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46]徐杰.“势”与刘大櫆“神气说”[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47]李建波.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势”的意蕴管见[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48]陈莉.定而不定的“势”——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的现象学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49]陶广学.李爽.多层次地剖析《定势》篇中的“势”[M].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6).
[50]易中天.《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1]张鹏.定势:理解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重要关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
[52]贾树新.《文心雕龙》与古代兵法[J]东北师大学报,1995(2).
[53]王少良.文心管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PDF(1916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