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1945年为界,沃勒斯坦将“工业革命”和“发展”视作同一事物的不同变种,无论是“发展”还是“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形态的代名词。相较于“工业革命”,“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的产物。19世纪之前,欧洲各国普遍经受了动荡的社会局势,与此同时,自然科学作为理性化的产物在欧洲开始发展。以此为背景,“发展”作为一种理性化的尝试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自此,在社会科学上百年的历史当中,“发展”一直作为理性化的产物禁锢着社会科学从业者。除此之外,“发展”意味着“更多”与“平等”,但沃勒斯坦发现,当两者相冲突时,主体总是将“发展”等同于“更多”,“平等”则被选择性地忽视了。沃勒斯坦在该书中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以及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后发国家为例,揭示了“发展”背后一直隐含的民族—国家界限,但他的这种批判相较其他学者显得温和、非激进,他意欲发展而不是颠覆这种界限。他从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将“发展”的概念置入到研究对象的角度进行了反思性的考查,前者实质上是一个在不同时空拥有不同变量的为国家辩护的概念,后者则是一个永远无法证伪和证实的神话或者说是历史哲学。
关键词
发展 /
工业革命 /
反思性 /
民族国家
葛亮.
对“发展”的后现代反思性研究——读沃勒斯坦《否思社会科学》[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1(3): 78-81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 沃勒斯坦著,刘琦岩等译.否思社会科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 沃勒斯坦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沃勒斯坦著,冯炳昆译.所知世界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