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和基本关系

史及伟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08, Vol. 9 ›› Issue (5) : 4-8.

微信公众号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08, Vol. 9 ›› Issue (5) : 4-8.
论文

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和基本关系

  • 史及伟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摘要

罗斯托的发展阶段论,昭示着后发国家可能呈现的共同规律和人们生活的共同追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无疑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相当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说,罗斯托阶段论或许可以作为我们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杭州正在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迈进。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具有深厚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为提升“五大生活品质”,需要相应地处理好“生产与消费”、 “效率与公平”、“民主与法制” “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五个基本关系。
   

关键词

生活品质之城 / 理论依据 / 现实基础 / 基本关系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史及伟. 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和基本关系[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9(5): 4-8
中图分类号: C912.81   

参考文献

[1] 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贺东航.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现象的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6).
[3]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