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1] 赵与(竹己二工心).淳临安志.卷九,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四集).嘉惠堂丁氏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始皇帝三十七年.,中华书局,1956;章鸿钊.西湖成因一解.科学》,1924(6);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 周膺、曹云、吴晶.西溪湿地.正集.西溪隐秀.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西溪湿地原来的主水源来自流向三墩回陷区的东苕溪上游的3条主源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其在汉唐时期的范围约在300平方公里以上。东约至拱墅区,西至余杭区余杭镇、中泰乡,南至法华山一线几10里山峰北坡,北至余杭区良渚镇、瓶窑镇,约含现在的西湖区北山街道、西溪街道、古荡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蒋村乡、留下镇、三墩镇、龙坞镇、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祥符镇、余杭区闲林镇(五常)、余杭镇、中泰乡、良渚镇、瓶窑镇、仓前镇等的区域。在更早的时期,东部延及拱墅区、江干区全部和余杭区东北部,直至钱塘江,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3] 汪遵国.中国文明探源与良渚文化[J].良渚学通讯.2002(1)
[4] 周膺、吴晶.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 查祥、杭世骏.两浙海塘通志卷二.朱定元.海塘略总序.乾隆十六(1751)年。
[6] 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7]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11);安志敏.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5);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中国农史.1986(1)
[8] 苏秉琦.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纪念良渚遗址发现60周年.余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 周膺.美丽洲:良渚文化与良渚学引论[M].中华书局,2000;美丽旧世界:良渚文化与杭州的缘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10]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中国考古学论文集[M].三联书店,1999;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文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