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References
[1][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国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王建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衣俊卿.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J].学术月刊,2006(1).
[3][英]T.H.马歇尔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郭忠华等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英]彼得·德怀尔.理解社会公民身份—政策与实践的主题和视角[M].蒋晓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M].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7]应奇、刘训练.公民共和主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8]童世骏.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英]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0]邱国良.信任的网络与逻辑: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1][美]查尔斯·蒂利.信任与统治[M].胡位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12][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3][英]劳伦斯·王尔德.团结概念:从理论阴影中产生[A].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美]大卫·霍林格.从认同到团结[A].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刘鑫淼.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7]黄广明等.郑永年:中国的“共享价值”[J].南方人物周刊,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