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的“中国式问题”:文化脱序与网络重构——以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为分析背景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Hangzhou ›› 2017, Vol. 1 ›› Issue (2) : 56-62.

PDF(1236 KB)
WeChat
PDF(1236 KB)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Hangzhou ›› 2017, Vol. 1 ›› Issue (2) : 56-62.
Articl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References

[1]Zucker,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In B M Staw &L 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reenwich, CT: JAI Press,1986.
[2]周怡.我们信谁?——关于信任模式与机制的社会科学探索[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翟学伟.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J].社会,2014(1).
[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翟学伟、薛天山.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董才生.信任本质与类型的社会学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9]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
[10]杨宜英.“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
[11]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
[12]周怡.信任模式与市场经济秩序——制度主义的解释路径[J].社会科学,2013(6).
[13]胡安宁、周怡.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项基于2007年中国居民调查数据的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3(2).
[14]朱虹.信任: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J].社会科学,2009(11).
[15]翟学伟.也谈儒家文化与信任的关系——与〈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文的商榷[J].社会科学,2013(6).
[16]翟学伟.信用危机的社会性根源[J].江苏社会科学,2014(1).
[17]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8]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0]李智超、罗家德.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2012(1).
[21]王润稼.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中国本土信任伦理探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5(4).
[22][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王国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3]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4]胡百精、李由君.互联网与信任重构[J].当代传播,2015(4).
[25]张杰.话语信任与网络群体建构——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13(8).
[26]董才生.网络时代的社会信任发展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2013(5).
[27][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8]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PDF(1236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