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街区公共服务困境的多路径模型研究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Hangzhou ›› 2017, Vol. 1 ›› Issue (1) : 47-54.

PDF(1392 KB)
WeChat
PDF(1392 KB)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Hangzhou ›› 2017, Vol. 1 ›› Issue (1) : 47-54.
Articl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References

[1] 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12).
[2] 唐任伍、赵国钦.公共服务跨界合作:碎片化服务的整合[J].中国行政管理,2012(8).
[3] 陈娟.“双向互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4] 夏玉珍、杨永伟.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基于网络化治理框架的解释[J].学习与实践,2014(4).
[5] 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兼以JN市的社区服务中心为例[J].东南学术,2006(6).
[6] 吕芳.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吸纳式供给”与“合作式供给”——以社区减灾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8).
[7] 高灵芝.“多村一社区”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问题——基于山东省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8] 吴素雄、郑卫荣、杨华.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主体选择:基于公共服务供给二次分工中居委会的局限性视角[J].管理世界,2012(6).
[9] 陈丽、邹姗珊.服务代理模式——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应然选择[J].理论导刊,2015(10).
[10] 彭长生、孟令杰.农村社区公共品合作供给的影响因素:基于集体行动的视角——以安徽省“村村通” 工程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1] 周生春、汪杰贵.乡村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效率——基于集体行动视角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12] 高庆鹏、胡拥军.集体行动逻辑、乡土社会嵌入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13] 《201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杭州门户网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5/8/12/art_805865_77406.html.2015年8月12日.
[14] 郭风英、陈伟东.单位社区改制进程中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5] 许英杰、苏振华.村庄治理中的集体行动逻辑——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1).
[16] 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述评(2000—2010年)——以CSSCI检索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12(1).
[17] 王琳.社区参与:影响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18] 赵蓉蓉.关于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33).
[19] 杨占营.公民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内部逻辑探析——关于社会自组织行为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20] 黄晓波.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J].理论界,2006(7).
PDF(1392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