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社会失范与道德危机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Hangzhou ›› 2014, Vol. 15 ›› Issue (5) : 43-48.

PDF(515 KB)
WeChat
PDF(515 KB)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Hangzhou ›› 2014, Vol. 15 ›› Issue (5) : 43-48.
Articl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References

[1]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关键议题[J]. 宁夏党校学报,2013(3).
[3]张慧中. 网络暴力第一案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12-01.
[4]李亚诗.从 “网络暴力” 看我国隐私权的民法保护[J]. 中国商界,2009 (11) .
[5]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路芳.网络暴力定义探析[J]. 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0(12).
[7]姜方炳. “网络暴力”: 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6).
[8]陈代波.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 (2).
[9]张明昆. 中国互联网“网络暴民”现象分析[D].漳州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
[10]王宁.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吗[J]. 人民论坛,2012 (3).
[11]姜方炳. 污名化:“网络暴力” 的风险效应及其现实隐喻——以 “李刚门” 事件为分析个案[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 (5).
[12]米尔斯·赖特.社会学的想象力[M]. 北京: 三联书店,2001.
[13]朱力. 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 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6.
[14]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15]孙立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6]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7]朱雄君.社会失范: 中国社会病态现象归因分析的一个视角[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2).
[18]孙立平.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N]. 经济观察报,2011-2-28.
[19]郭星华, 刘正强.当代中国互构中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J]. 探索与争鸣,2007 (6).
[20]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1]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 追寻美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2]阎孟伟. “道德危机” 及其社会根源[J]. 道德与文明,2006(2).
[23]朱大可.转型社会的哄客意志[J]. 中国新闻周刊,2006 (24).
[24]黄少华. 虚拟社区中的互动网络——以 “广穆社区” 为例[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5]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6]岳德霞, 刘静.试析人的现代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道德危机根源[J] . 岭南学刊,2009(1).
[27]米歇尔·克罗齐耶.法令不能改变社会[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8]刘琳.网络暴力的蔓延与治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13.
PDF(515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