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 1卷 6期
刊出日期:2017-11-15
公共行政
本刊特稿
政党建设
经济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文史哲
本刊特稿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与鲜明特征
辛向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阐明了这一思想体系包含的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理论结晶。这一思想有磅礴的政治大气、强大的自信底气、浓浓的民众地气、乐观的世界朝气。
2017 Vol. 1 (6): 4-9 [
摘要
] (
990
) [
PDF
1211KB] (
181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必然性
董振华,张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做出的科学判断。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深层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17 Vol. 1 (6): 10-17 [
摘要
] (
648
) [
PDF
1145KB] (
1054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
黄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延续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它更加注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更加开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路径,更加注重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加注重推动中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注重承载新的责任使命,更加注重系统回答新的时代新课题,更加注重展现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更加注重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加注重强化自觉自信,更加注重对实现中国梦进行新的擘画。
2017 Vol. 1 (6): 18-24 [
摘要
] (
721
) [
PDF
1195KB] (
1393
)
政党建设
基层党组织党员退出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基于杭州的实践
杜洪梅
中共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组织规模最为庞大的党。与党员扩张规模不相称的是长期以来党内进多出少,党员出口不畅,并由此导致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合格党员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如何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让不合格党员退出常态化,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既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下党员退出问题既有传承于党的光荣传统和质量建党原则的理论必要性,又有基于执政条件下面临更加复杂情况所带来的现实紧迫性。杭州基层党组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突出解决“评议”难;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突出解决“处置”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突出解决“整转”难,对党员退出机制进行了实践探索。为了解决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党员队伍管理缺位、重视不足、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以及党员退出实践操作中存在的弊端等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党员退出机制的重要性,进一步严格党员队伍管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有可操作性的不合格党员的认定标准,进一步完善党员退出的配套机制,不断构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员退出机制。
2017 Vol. 1 (6): 25-30 [
摘要
] (
542
) [
PDF
1140KB] (
970
)
楼宇党建工作的现实挑战和机制建设
夏远永
楼宇党建是楼宇社区针对新经济领域和新社会阶层开展党建服务工作的一种创新方式,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融合创新,旨在构建一种平安共管、问题共治、政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鉴于楼宇党建工作面临着楼宇人才流动性大,价值多元化;部分企业负责人对楼宇党建工作持有怀疑或抵触情绪;楼宇党建相关职能部门难以协调职能提供有效服务;楼宇党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场地供应不足,经费有限等挑战,亟需建立楼宇党建工作理事会,健全楼宇党建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楼宇党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机制建设,健全楼宇党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健全楼宇党建场地保障机制,健全楼宇党建经费保障机制。
2017 Vol. 1 (6): 31-35 [
摘要
] (
572
) [
PDF
1187KB] (
1011
)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基于福建省的调研
庄三红
通过对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研及分析发现,“载体不强、动力不足、指导不力、主体不专”是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要通过完善体制,改善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建设;提高理论水平,消除非公企业主的顾虑;理清关系,加强上级党委的政治领导;培养人员,加强党员党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切实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2017 Vol. 1 (6): 36-41 [
摘要
] (
422
) [
PDF
1142KB] (
813
)
公共行政
社会运营许可的获取机制及对我国邻避效应的启示
杨银娟,柳士顺
突破“邻避困境”需要有新的思路,“社会运营许可”为化解邻避风险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解决路向。社会运营许可的关键构件包括合法性、可信度和信任,可以从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与治理体系建设三个取向来理解。社会运营许可的获得需要以顺畅的社区成员沟通机制、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和适应本土文化的决策机制为保障,通过机制建设,以期实现邻避项目的社会运营许可从“接受”到“准许”再到“心理认同”的梯度推进。
2017 Vol. 1 (6): 42-49 [
摘要
] (
589
) [
PDF
1344KB] (
1195
)
城市社区邻避冲突演化及其政策建议——以94个基站建设冲突案例为例
操世元,王永志
邻避冲突是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公共危机。以往有关邻避冲突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静态因素的分析,而缺乏对邻避冲突演化全过程的动态把握。本文基于扎根理论与多案例分析法,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2004年至2016年间中国94个基站建设冲突案例进行分析,建立了邻避效应演化过程模型,总结了此类邻避效应的三个“多样化”特征,并从风险属性、风险扩散和利益-风险理性衡量三个角度对此类邻避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以居民感知为轴心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完善相关法规并建立邻避设施审批“一站式”服务机制等治理邻避冲突的建议。
2017 Vol. 1 (6): 50-57 [
摘要
] (
462
) [
PDF
1399KB] (
946
)
经济学研究
特色小镇建构的四种理论形态:发生、阶段、类型与功能
林玮
特色小镇发端于浙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一种政策实践。以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构实践为例,可以初步形成特色小镇的理论体系。在发生学上,特色小镇起源于产业升级压力和城乡互动需求;在阶段论上,特色小镇的发展可以分为旅游风情小镇、产业特色小镇和生活全域小镇三个过程;在类型学上,特色小镇可以所依托的资源分为文化、产业、数字和生态四种类型;在功能论上,特色小镇可以服务于创造新经济、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精准扶贫。特色小镇是中国特色的城乡治理现代化和产业转型实践。
2017 Vol. 1 (6): 58-66 [
摘要
] (
419
) [
PDF
1360KB] (
1434
)
知识产权制度供给与支撑:杭州梦想小镇样本意义
谌远知,万晓琼
本文在调研了特色小镇——杭州梦想小镇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情况,对设立交易市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使其制度化、创“四位一体”管理和综合执法机制、建立部门协作和工作联动的“四轮驱动”机制、以司法办案、探索检察机关服务保障互联网创新创业、以及对接世界最新知识产权资讯与服务增值等极具特色的举措进行了分析。挖掘出梦想小镇的知识产权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对平衡机制、知识产权金融化、“知识”创新的新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性探索的学理价值。这些有益的革新尝试,在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值得借鉴。
2017 Vol. 1 (6): 67-72 [
摘要
] (
473
) [
PDF
1134KB] (
1000
)
社会学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村改居居民社会保障公正性问题分析
赵定东,袁丽丽
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村改居居民处在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的尴尬境地。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及现阶段的土地征用补偿及社保政策,导致了村改居居民在土地补偿及其基本生活、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制度设计不公和实施措施不力等问题。村改居居民社会保障公正性较差影响着城镇化目标的有效实现。在顶层设计上注重保障水平的底线公平以及保障方式的多样性,应是我国当前解决村改居居民社会保障公正性问题的基本理路。
2017 Vol. 1 (6): 73-79 [
摘要
] (
419
) [
PDF
1144KB] (
945
)
妇女解放主流话语的时代变迁与历史价值
李乾坤,王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妇女运动、解放中国妇女大众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定环境先后提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妇女解放主流话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使中国妇女获得了超前解放,但其不顾男女生理差异的弊端引起了强烈反弹,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质疑;“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指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新方向,起到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从学术研究走向国家战略前沿,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新引擎。这些主流声音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中国妇女解放的主题,展现了中国妇女解放走过的曲折历程,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017 Vol. 1 (6): 80-88 [
摘要
] (
404
) [
PDF
1222KB] (
1025
)
文史哲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民生底线探析
盛少清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动力。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使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并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毕生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生状况得到极大地改善,广大人民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没有根本性改变,我们的小康还是“总体水平上的”小康,“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形势依然严峻”。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新常态”背景下,梳理民生建设的经验教训,确保民生底线,更好地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对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7 Vol. 1 (6): 89-96 [
摘要
] (
428
) [
PDF
1149KB] (
1027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