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 1卷 4期
刊出日期:2005-07-28
论文
论文
引领国饮新潮 打响茶都品牌
王国平
倡导“茶为国饮”合乎国情;倡导倡导“茶为国饮”大有作为;打造“杭为茶都”的主要举措。
2005 Vol. 1 (4): 4-7 [
摘要
] (
371
) [
PDF
126KB] (
984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对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分析
安蓉泉,姚如青
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模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生动实践,值得分析、提炼并推动其不断完善。本文论述了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条件和演变过程;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杭州“和谐创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2005 Vol. 1 (4): 8-17 [
摘要
] (
368
) [
PDF
316KB] (
591
)
杭州和谐创业中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支持研究
王雪芳,陈宇,邵德兴
和谐创业需要社会政策的支持,完善的社会政策不仅使市委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得以充分体现,而且促进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杭州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杭州社会政策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应在政策制定、政策内容、政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加以改进。
2005 Vol. 1 (4): 18-23 [
摘要
] (
355
) [
PDF
187KB] (
860
)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宗开,周旭霞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是以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充分发挥价值链高端资源的要素,通过可以主导其他产业发展的创意产业形态加以集中配置,以充分发挥这一产业的带动作用。虽然报告没有涉及传统产业视域,但这并不是否认其在增加就业、创造财富、传承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对策较少异议,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改造,并且积极的应对他们必然凋零的命运。
2005 Vol. 1 (4): 24-29 [
摘要
] (
345
) [
PDF
189KB] (
1120
)
计划经济边缘与当代浙江文化精神
陈立旭
强烈的自主谋生意愿和自主创业精神,是当代浙江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浙江自主谋生和自主创业精神形成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浙江处于计划经济的边缘地位。
2005 Vol. 1 (4): 30-38 [
摘要
] (
390
) [
PDF
296KB] (
926
)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文化环境研究
薛文熹
通过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比较,以及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对比,突出了电子政务的优越性以及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文化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领导不够重视导致内在动力不足、观念障碍导致推进活力不强、利益格局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发展不平衡导致普及程度不够等。同时,借助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分析,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包括抓住电子政务本质,树立正确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的培训、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希望能通过这些方法,优化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文化环境,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从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环境的基础要素入手,有效地促进这一新兴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发展,打造新世纪的高效政府。
2005 Vol. 1 (4): 39-43 [
摘要
] (
564
) [
PDF
195KB] (
933
)
倡导“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 打造“杭为茶都”,促进茶界繁荣
徐祖荣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丈化的发祥地,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本文从历史、自然、人文等方面弘扬“西湖龙井”茶的绝佳品质,分析了“杭为茶都”的优越条件,提出了打造茶都的若干具体办法。
2005 Vol. 1 (4): 44-49 [
摘要
] (
380
) [
PDF
198KB] (
1040
)
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探析
董建萍
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的基本点有:社会主义只有尽快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按劳(效益、贡献)分配;社会主义应体现各阶层人民基本权利的平等,反对“左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做法;社会主义应维护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反对一切“不正之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战略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005 Vol. 1 (4): 50-55 [
摘要
] (
377
) [
PDF
190KB] (
1036
)
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管理模式转型之探讨
廖婷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具有深层次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理论意蕴。而政府理论表明,社会目标的确定随之将引起政府管理模式的相应转型。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管理模式也应完成几个基本转型:即从物化行政到人本行政,从一维行政到多维行政,从层级行政到网络行政,从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
2005 Vol. 1 (4): 56-58 [
摘要
] (
386
) [
PDF
115KB] (
858
)
城乡融合:和谐社会的根基——从生态视角审视
罗新阳
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城市问题”出现,客观需要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和谐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化发展,其终极目标:生态城市;空间布局: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产业方向:循环经济。
2005 Vol. 1 (4): 59-62 [
摘要
] (
409
) [
PDF
146KB] (
1027
)
试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实质和关键
费惠金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一项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针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新态势,着重分析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提出一些思考与对策选择。
2005 Vol. 1 (4): 63-67 [
摘要
] (
455
) [
PDF
201KB] (
902
)
转型期的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共政策促进
王海良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凸现,实现公平正义还很难,有许多缺憾和问题,以至于成为人们关注探研的重要焦点,但不论寻求解决的途径如何,终究离不开公共政策的促进。
2005 Vol. 1 (4): 68-71 [
摘要
] (
529
) [
PDF
138KB] (
1084
)
实现司法公正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探讨
陈丽芳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的生命和灵魂,是社会公正的终极保护手段。社会造成的不公正可以通过司法路径解决,而司法造成的不公正,我们就无力回天,所以确保司法公正对于一个现代文明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价值趋向是公平、正义、人权。司法公正是法治题中的应有之意。司法公正能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能促进公民理解法律规则,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05 Vol. 1 (4): 72-77 [
摘要
] (
363
) [
PDF
205KB] (
984
)
西方政党立法模式与宪政视野下的我国政党立法模式之转换
朱晓明
政党立法是政党法治化和民主政治的标志,政党立法模式各国依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不同而各有选择;我国现行的政党立法虽可归属于宪法立法模式,但政党的运行主要依靠惯例,因而从宪法立法模式向政党法立法模式转换乃是理性和现实的选择;同时富有创造性地指出了转换过程中需把握的关键性问题。
2005 Vol. 1 (4): 78-82 [
摘要
] (
331
) [
PDF
186KB] (
958
)
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朱明芬
浙江农村低保以其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救助权利、资金来源由政府承担、救助方式灵活多样、管理程序科学规范等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该模式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但是,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资金渠道单一、城乡差距较大、退出机制不健全。而农村低保的社会属性决定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所以扩面升级,建立网络信息化,健全退出机制将十分有助于完善该模式。
2005 Vol. 1 (4): 83-87 [
摘要
] (
474
) [
PDF
174KB] (
914
)
学习社会视野中学习型城市的构建
金岳祥
本文以学习社会和知识经济为背景,分析了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和特征,对中外创建学习型城市进行了比较,尤其分析了英国学习社会与中国学习型城市的异同,并从社会宏观层面、体制和环境中观层面、个人微观层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城市的思路和策略。
2005 Vol. 1 (4): 88-91,93 [
摘要
] (
374
) [
PDF
172KB] (
1024
)
其实孩子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关爱——也谈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张公望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家长、学校和社会已经发现孩子们有时在网络中不能自拔,有些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陶宏开教授四方奔走相告,救救孩子,让更多的自愿者加入其中的行列。在问卷调查走访中,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孩子是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真正地理解与关爱他们的成长。有时他们的“不学好”也正是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的一种反抗、一种抗议,抗议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失去的信心,他们自己的内心里何尝不想学好,何尝不想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这些心愿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我们的理解,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
2005 Vol. 1 (4): 92-93 [
摘要
] (
364
) [
PDF
107KB] (
655
)
读高放先生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从苏共兴亡看政党现代化》有感
尹彦
2005 Vol. 1 (4): 94-96 [
摘要
] (
374
) [
PDF
93KB] (
903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