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党的执政资源分类和变化的再思考 |
周建勇 |
周建勇,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曾赴德国、加拿大、台湾地区从事学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政党、中国国民党转型与台湾政治、社区自治(侧重环保方面)。邮编:200233 |
|
|
摘要 自提出执政资源建设以来,学界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内涵和分类;二是执政资源的变化。围绕这两个问题,不同学者各抒己见。在执政资源分类上,标准各异,许多文献甚至没有提及分类依据,不同分类相互重叠和重复,而且,已有的分类均不符合类型学(Classification)互斥性和穷尽性原则,这使得现有分类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不同研究缺乏统一性和可比较性。在对目前学界有关执政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变化问题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探讨了执政资源的变化问题。
|
|
关键词 :
执政资源,
政权资源,
政党资源
|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11CZZ012)阶段性成果之一。 |
[1]吴文勤、杨长鑫.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变迁及其制度整合[J].唯实,2004(1). [2]中共无锡市委党校课题组.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整合能力[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5(5). [3]施蕾.试论中国共产党体制内外执政资源及其整合[J].学术论坛,2006(9). [4]刘宗洪.开发党的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5]张立华.对拓宽新时期执政资源的思考[J].党建与人才,2002(3). [6]彭新杰.“三个代表”思想与党的执政资源[J].宁夏党校学报,2006(6). [7]李长印.论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兼论党的精神资源建设[J].攀登,2005(3). [8]丁柏铨.新闻传媒:特殊的执政资源[J].江海学刊,2007(1). [9]齐卫平.有效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J].党政论坛,2002(5). [10]赵中源.论党的执政资源的特点及其体系架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6(2);赵中源、李开屏.论党的执政资源体系构成及其要素变迁[J].学术论坛,2006(8). [11]蒯正明.论我们党执政资源系统的层次架构与运作模式[J].学习论坛,2009(10). [12]季建林.执政资源的精心呵护与科学组合[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2). [13]朱兆中.政党的执政资源与执政成本初探[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4). [14]陈小林.中国共产党开发执政资源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4). [15]谭吉华.执政党扩充政治资源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16]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7]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8]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A],林尚立等编.政治与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张吉清.开发执政资源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21]张辉.科学运用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22][法]迪韦尔热.政党概论[M].雷竞璇译,香港: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意]G. 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3]吕元礼、张子友.执政文化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6(1);黄明哲.论执政文化的功能与特征——兼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特征[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周多刚、邵云瑞. 论党的执政资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4]祝福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2). [25]齐卫平.论统一战线在民主执政中的政治资源整合[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商红日.作为执政资源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游鹏程.中间实力与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试从执政党执政资源的角度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1);王卫明、李铧生.党报的执政资源属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张秋实.党史研究和教育:重要的执政资源[J].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4);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基层民主、完善乡村两级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组.党在农村获取政治资源的途径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7(1);李天明.开拓党在农村的执政资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5);张明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中共执政资源的获取——试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1). [26]胡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及其变迁[J].党政论坛. 2005(4). [27]刘宗洪.防止执政资源流失的对策思考[J].探索,2004(1);唐杰. 加强党的建设,减少政治资源流失[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唐晓燕、樊继来.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变及其重构[J].学术论坛,2007(1);陈新.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5(增刊);臧乃康.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探索,2006(2);黄明哲.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尹得慈. 执政党开发运用执政资源的行为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6(3);王红霞.党的执政资源之现状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2);于昆.试析中国共产党政治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攀登,2007(1);傅菊辉、贺鉴.政治资源与政治心理[J].文史博览,2005(8);王冠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影响及应对[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3);王冠中.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变动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理论与改革,2005(4). [28]王瑜卿、张广义. 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新视野,2006(2);李尚志.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党意识形态资源整合的紧迫性[J].理论与改革,2007(1);贺先平.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7(4);张振华. 新时期执政资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广西社会科学,2005(4);高国舫.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5). [29]吴海燕. 多维视角下的执政资源[J].浙江学刊,2005(3). |
[1] |
胡序杭. 创新农村基层纪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6): 10-15 . |
[2] |
姜慧颖;杜洪梅. 国外主要政党党员退出机制及启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6): 16-20 . |
[3] |
邸乘光. 学习贯彻党章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学习贯彻党章的重要论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5): 13-20 . |
[4] |
赵宬斐;何花. 以“两学一做”践行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5): 21-25 . |
[5] |
曹力铁. 发挥浙江基层党建优势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5): 26-30 . |
[6] |
肖剑忠.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4): 26-32 . |
[7] |
刘艳云;胡义清. 关于基层党组织严格党内生活的若干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4): 33-38 . |
[8] |
詹真荣;张晶. 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民生思想[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3): 21-27 . |
[9] |
韩强. 关于党内法规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2): 27-30. |
[10] |
李军. 党内法规关系论说[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2): 31-35. |
[11] |
高国舫. 干部选任过程的道德指标界定及其完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1): 22-29 . |
[12] |
王顺. 党建睦邻: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探索——以江苏宜兴X社区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1): 30-35 . |
[13] |
雷蕾;雷厚礼. 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发展理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 16-21. |
[14] |
韩强. 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 22-26. |
[15] |
胡洪彬. 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自信的必由之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 27-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