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
胡晓红;赵浚 |
胡晓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赵俊,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邮编:130024 |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和工作的重心,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也随之应运而生。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价值、意义等做了大量研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思想资源、必要性及途径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内涵挖掘、研究视角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未来展望,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构建一个崭新的视阈。
|
|
关键词 :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研究综述
|
|
|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方略研究》(12YJA710031)的研究成果。 |
[1]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 [4]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2). [5]《政工导刊》编辑部编.主动性 针对性 实效性: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新思路[M].西安出版社,2007. [6]胡佛.人文关怀与现代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人文精神的呼唤[C].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7]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育人机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 [8]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 [9]季俊昌,马艾云.人本文化视界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10]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J].思想战线,2008(5). [11]王俊拴,赵菲.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灵魂[J].社科纵横,2013(1). [12]陈媚林.论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3]林瑞青.生命关怀:学校德育现代模式的重构[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14]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15]李克敏主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6]宋劲松.大学“人文关怀”理念的误区与超越[J].辽宁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1). [17]叶赋桂.中国古典人生价值论[J].人文杂志.2000(2). [18]王振铎.孔子的人本文化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6). [19]张均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J].文史哲,2011(1). [20]贺丰.毛泽东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1]邱焕玲.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思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2]倪瑞华.人文关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J].理论月刊,2001(4). [23]许晓春.从人文关怀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内涵[J].探索,2004(3). [24]杜晓青.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5]高湘泽.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社会科学辑刊,2004(5). [26]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27]卞敏.人文关怀对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J].江海学刊,1999(2). [28]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29]丁钢,丁建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链[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30]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31]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建构的现实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32]苏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3]伍揆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4]陈淑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
[1] |
刘新全.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发生机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6): 78-83 . |
[2] |
陈丹.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5): 92-97 . |
[3] |
孙清华. 论思想政治教育“显”“隐”结合的基本路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5): 87-91 . |
[4] |
黄伟. 建党前后浙籍先进分子群体研究综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4): 91-96 . |
[5] |
余泓波. 中国农民国家观研究:主题、方法与展望[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 90-96. |
[6] |
彭程;孟彦. 中法马江之战史百年研究综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4): 91-96. |
[7] |
谷明书;胡晓红. 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探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2): 74-7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