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思想政治教育“显”“隐”结合的基本路径 |
孙清华 |
孙清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邮编:100872 |
|
|
摘要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隐结合,除坚持以“显”为主、以“隐”为辅的根本性原则之外,还应深入把握两者结合的基本路径:明确“显”、“隐”的时机和领域,进行有效分工;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隐性教育理念和方法,增强渗透性;充分汲取隐性资源,实现载体多样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围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两者密切配合。
|
|
关键词 :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
|
|
[1]王淑荣、孟鹏涛.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4]林伯海、李锦红、宋刚.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
[1] |
刘新全.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发生机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6): 78-83 . |
[2] |
陈丹.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5): 92-97 . |
[3] |
刘建军. 论共产主义理想的历史形态[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5): 4-12 . |
[4] |
李琼. 中西方古代社会道德权威的比较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6): 59-63. |
[5] |
孟凡辉;胡晓红. 认知冲突视域下的德育——道德两难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6): 64-68. |
[6] |
曾建平. 天人关系:和谐社会的基石——池田大作人类和谐观管窥[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2): 77-83. |
[7] |
陈付龙. 走出道德灌输教育困境的经济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 5(2): 30-32. |
[8] |
陈国祥.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1, 2(4): 50-5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