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 1卷 5期
刊出日期:2018-09-14

公共行政 本刊特稿 政党建设 经济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本刊特稿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辛向阳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波澜壮阔地进行了40年,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要想使全面深化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和趋势性。必须坚持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的观点,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
2018 Vol. 1 (5): 4-8 [摘要] ( 476 ) [PDF 1216KB] ( 1024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的宗教观略论
张俊国
习近平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增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双重的功能。在新时代的中国,只有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采取正确的宗教方针政策与科学合理的路径方法,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才能使宗教在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之中谱写出绚丽多姿的璀璨华章。
2018 Vol. 1 (5): 9-15 [摘要] ( 579 ) [PDF 1155KB] ( 1056 )
习近平对外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品格和实践指向
李岚
基于东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考量,中国的对外国家形象战略意图的实现,总是显得困难重重。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了对外国家形象塑造的战略黄金期,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战略定位、战略路径与战略举措等方面提出并践行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习近平对外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 Vol. 1 (5): 16-22 [摘要] ( 602 ) [PDF 1151KB] ( 912 )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责难的理论回应
赵宇飞
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针对资产阶级向共产主义提出的五个责难——“消灭个人劳动所得财产”、“消灭个性”、“消灭家庭”、“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废除宗教道德、废除自由正义”,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指明共产主义并不是要消灭个人劳动所得财产,而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并不是要一般地消灭个性,而是要消灭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自私个性;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倡导公妻制、消灭家庭,而是要消灭剥削妇女、剥削子女的现象;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取消工人的祖国,而是要消灭阶级剥削、民族剥削;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废除宗教道德、自由正义本身,而是要消灭反映阶级对立的传统观念。重温这些回应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挑战、澄清误解、消除困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8 Vol. 1 (5): 23-27 [摘要] ( 443 ) [PDF 1135KB] ( 967 )
《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庞桂甲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离不开《宣言》的科学指引和精神鼓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宣言》的理论基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理论和实践双重形态继承和发展了《宣言》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论。从“两个必然”到“四个自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自信;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立场的坚持和发展;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宣言》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继承和发展。
2018 Vol. 1 (5): 28-35 [摘要] ( 467 ) [PDF 1158KB] ( 945 )
论《共产党宣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鲁杰,刘欢欢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性奠基之作,其唯物史观科学理论奠定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扎根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美好愿景及其开创的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深厚根基里;它致力于在现实中解放全人类,对人类前途命运有着深切的伦理关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一脉相承地继承了它的伦理品质。
2018 Vol. 1 (5): 36-42 [摘要] ( 477 ) [PDF 1153KB] ( 1074 )
政党建设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谈谈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员干部“四种人”要求
姚桓
完成新时代党在农村的任务,必须极大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是抓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四种人”的要求是由新的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四种人”的要求具有时代性、综合性、统一性和科学性,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有重大实践指导作用。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按照“四种人”要求作好农村干部选拔培养,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并贯彻到干部选拔、管理、监督各环节;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培训,加强干部能力建设。
2018 Vol. 1 (5): 43-46 [摘要] ( 415 ) [PDF 1143KB] ( 690 )
“四种人”要求与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
黄俊尧
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及带头人队伍建设,习近平也曾在浙江工作期间向基层党员干部提出四点要求:要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四种人”要求着眼于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定位,阐明了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涵盖了政治观念、组织纪律、工作任务、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于党的基层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8 Vol. 1 (5): 47-53 [摘要] ( 531 ) [PDF 1160KB] ( 927 )
经济学研究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多维透视
杨秀萍
绿色发展在思想上是一种战略理念,在实践中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视域宽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核心要义;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价值旨归;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是其践行路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其保障条件;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是其国际视野。从多维视角进行解读,对我们在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将会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重要借鉴,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018 Vol. 1 (5): 54-60 [摘要] ( 449 ) [PDF 1153KB] ( 1115 )
“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农产品品牌战略思考
王岱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浙江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践提供了宝贵契机。在此历史时期,浙江应顺应时势,以战略的高度对区域内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进行精心规划布局,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应对农产品日趋严峻的市场竞争,拉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实施农产品品牌布局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区域内农产品自有品牌的创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产品质量的关系、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与定位、品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品牌的延伸与扩展、传播与维护以及农产品销售策略等方面因素,科学规划,精心布局,打造其区域农产品品牌的高端业态。
2018 Vol. 1 (5): 61-67 [摘要] ( 546 ) [PDF 1152KB] ( 948 )
公共行政
网格化治理的挑战与应对:动态、模式与转型
冉昊
既有关于网格化治理的研究对于网格化多元性、分散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快速变异性的调适力有所欠缺。网格化治理出现了理念的转变、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治理技术的更新等新的动态。基于对全国范围内网格化治理的一般模式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网格化治理面临“无缝性”导致社会活力不足、网格治理流于形式和可能产生新的“隐性福利”等多重挑战。对此,有必要从网格化治理的目标转型、创新考核机制和理顺政府-社会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应对,以提升网格化治理的效果。
2018 Vol. 1 (5): 68-73 [摘要] ( 415 ) [PDF 1145KB] ( 940 )
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的衔接机制研究——基于“礼让行人”社会治理实践的分析
杨逢银,李梦婷,杨锦雯
政府治理的纵向整合机制与社会力量参与的横向协同机制之间互动关系的结构性断裂问题,是当前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难以良性互动的主要诱因。针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在民主决策、协商沟通、有序参与、协同治理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存在的机制衔接困境,通过“礼让行人”实践中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的个案呈现,可揭示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府回应、对话沟通与共识凝聚、自发参与和有序动员、单方治理与多元协同、道德自律与法规强制等社会治理衔接机制,是实现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的基本路径。
2018 Vol. 1 (5): 74-80 [摘要] ( 428 ) [PDF 1228KB] ( 613 )
基层政府治理制度化的路径与方向——以嘉兴市新市镇建设(2010-2015年)为例
汪雪芬,王博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治理的制度化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对嘉兴新市镇政府规范行政权力使用过程与行为的考察,可探讨基层政府制度化的路径与方向。基层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各种制度、规则与程序来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另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吸纳与整合来满足民众意愿与需求,同时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来回应各种形式的社会表达。这一制度化路径不仅对基层政府行为实现了某种约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利益,这对于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这一实践过于依赖党政领导的推动,因而,如何将基层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努力转变成稳定、可持续的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探索。
2018 Vol. 1 (5): 81-88 [摘要] ( 436 ) [PDF 1681KB] ( 617 )
社会学研究
网络信息结构变化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影响机制探究
高瑞兴
1980年代末,西方学者首提“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意在借此称谓重塑西方年轻一代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切。新世纪伊始,“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传入中国,一批知识与文化精英通过“公共知识分子”修辞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共舆论场域开始发挥话语引导作用。然而,随着新兴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的强势崛起,“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在网络上逐渐变化,甚至异化为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本文通过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的梳理,发现变化的原因乃在于网络信息传播结构变化所导致的舆论群体构成变化、国家加强对舆情引导与公共知识分子批判性意识之间的张力。在自媒体时代,构建公共知识分子与舆情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这既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保持理性批判精神的同时要适应体制和政策,也需要舆情管理者以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社会批评。
2018 Vol. 1 (5): 89-96 [摘要] ( 375 ) [PDF 1167KB] ( 1024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