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2006-01-28
论文
论文
论浙江发展模式及其城市化道路的创新
陶济;
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既是一个工业化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城市化发展过程。浙江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加快城市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城市化道路。不仅逐步遏制和扭转城乡二元结构扩大的趋势,而且逐步突破和改变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更加落后于城市社会发展的局面。浙江经验和浙江模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而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意义。
2006 Vol. 1 (1): 4-10 [
摘要
] (
483
) [
PDF
232KB] (
1035
)
浙江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与制度支撑
朱明芬;李一平;楼大为;
目前,浙江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偏低、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大多数失地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堪忧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体制下对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城乡生活差别的默认的结果,是政府土地寻租的结果。因此,保障失地农民土地权益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扩大再就业;根本途径是按照社会成本标准补偿失地农民,取消政府土地储备制度。
2006 Vol. 1 (1): 11-15 [
摘要
] (
375
) [
PDF
177KB] (
1020
)
从重在集聚向强化辐射转变——关于“十一五”期间杭州城市化的思考
郭东风;
各中心城市城市化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主要是以培育城市集聚功能为目标。这种发展方式应加以改变。近年来,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要强化杭州市的辐射功能,应首先关注发展空间问题,其次要关注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第三要关注人文环境提升问题。
2006 Vol. 1 (1): 16-18 [
摘要
] (
475
) [
PDF
103KB] (
869
)
杭州市乡镇财政的现状、问题和改革建设
余田法;
乡镇财政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也是财政收支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杭州市乡镇财政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改革提出若干思考。
2006 Vol. 1 (1): 19-23 [
摘要
] (
349
) [
PDF
175KB] (
996
)
解读城市社区直选——以杭州市下城区灯芯巷社区居委会“海选”为例
叶英;
现代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而直接选举更能体现社会直接民主的本质。通过对杭州市下城区灯芯巷社区居委会“海选”情况的分析和解读,试图从政治学角度了解我国城市社区直选的意义,掌握选举的基本原则,规范选举程序,创新选举制度,从而得出一定启示,以进一步推进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的发展。
2006 Vol. 1 (1): 24-28 [
摘要
] (
386
) [
PDF
176KB] (
742
)
在制造业、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之后——对杭州市闲林镇商贸服务业情况的调研
薛李林;陈志敏;张伟;许艳飞;
杭州市闲林镇在全省“百强乡镇”中排名37位。该镇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1.6%,农业的比重也已降至5.9%,房地产业更是形成了有名的“闲林板块”。与这些相比,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是明显的。本文试图探讨一个工业强镇,一个大型居住区该如何发展商贸服务业。
2006 Vol. 1 (1): 29-33 [
摘要
] (
242
) [
PDF
165KB] (
998
)
生态市建设中采用的法律原则探讨——以杭州提出建设生态市为例
谌远知;
在杭州提出建立生态市的具体目标和建设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下,本文将对生态市建设中拟采用的预防为先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原则、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法律原则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把这些法律原则变为实际,贯彻到杭州生态市建设中环境法规和规章的实施中。
2006 Vol. 1 (1): 34-37 [
摘要
] (
247
) [
PDF
156KB] (
652
)
扩展共同利益的衍生空间——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环节
何小民;
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和谐,而利益关系是人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矛盾和冲突着重表现为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是社会历史现象。消解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矛盾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把共同利益植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本质,通过扩展共同利益的社会空间,来协调利益矛盾。
2006 Vol. 1 (1): 38-42 [
摘要
] (
244
) [
PDF
168KB] (
873
)
社会资本视域的非营利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李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和谐社会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制约与依赖关系,但目前我国社会资本却出现了异型发展的局面,因而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而非营利组织不但可以抑制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也是促进社会资本重建的理想路径选择。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2006 Vol. 1 (1): 43-46 [
摘要
] (
490
) [
PDF
147KB] (
870
)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
龚双红;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伴随着产业集群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入展开,为了解释同一个经济现象,由最初的适应于传统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扩展到目前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理论,工业化前期、后期和知识经济逐渐兴起时的产业集群理论各有其特点。
2006 Vol. 1 (1): 47-50 [
摘要
] (
378
) [
PDF
151KB] (
1352
)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孟姝瑱;
“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也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出发,提出了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在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
2006 Vol. 1 (1): 51-54 [
摘要
] (
304
) [
PDF
155KB] (
840
)
外商直接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绩效
王祖强;陈建平;
FDI对东道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非常复杂,既与FDI的进入方式有关,也与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劳动力质量等因素有关。尽管FDI对我国就业的总体贡献并不突出,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FDI的就业效应比较明显,其贡献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FDI在增加国内就业的同时,对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与市场化配置、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和薪资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依赖跨国公司培养我国的企业家是不现实的,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才是我国企业家培养的主要途径。
2006 Vol. 1 (1): 55-60 [
摘要
] (
419
) [
PDF
237KB] (
911
)
中西城市文化比较论略
何党生;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城市所涉及的现象不尽相同,但在表现为一种新的文化情境上,则是相互关联、共同或相似的。中西城市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城市发展道路、市民本质、城市主权、城市管理模式、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中国城市的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借鉴世界城市化的规律,保持和发展中国城市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2006 Vol. 1 (1): 61-64 [
摘要
] (
381
) [
PDF
154KB] (
947
)
传统“断代”和现代“独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漫谈
安蓉泉;
2006 Vol. 1 (1): 65-66 [
摘要
] (
363
) [
PDF
215KB] (
945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挥公共政策协调功能
岳海鹰;
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审视公共政策的内涵和功能,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实现尤其需要发挥公共政策的协调功能,并以政策过程为标准提出了增强公共政策的协调功能的途径。
2006 Vol. 1 (1): 67-70 [
摘要
] (
542
) [
PDF
144KB] (
1020
)
论地方政府行政信用问题
魏涛;
突发事件引发政府行政信用之思考。部分地方政府因观念守旧,行政行为不当而致使政府信用日渐低下。市场经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应对WTO规则均离不开政府行政信用,因而重塑政府信用刻不容缓。要重塑政府行政信用需要从完善信用体系,转变行政理念和职能,加强法制建设,遏制行政腐败等方面入手,做大量基础性工作。
2006 Vol. 1 (1): 71-75 [
摘要
] (
356
) [
PDF
172KB] (
845
)
世界著名反腐机构的运行特点及对我国反腐斗争的启示
张祥涛;
开展世界反腐斗争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是人类战胜腐败的必然选择。英国的诺兰公职道德规范委员会、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和中国香港的廉政公署等反腐机构,在打击腐败方面成绩斐然、效果明显,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典范。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2006 Vol. 1 (1): 76-78 [
摘要
] (
532
) [
PDF
109KB] (
940
)
道德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分析
周平会;李军;
权利与义务是道德内涵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当前我们的实践中存在忽视道德权利的倾向,存在着道德权利与义务不一致的现象,这既有历史的遗留原因,也有当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构有效地社会运行机制来消除德福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2006 Vol. 1 (1): 79-83 [
摘要
] (
356
) [
PDF
156KB] (
954
)
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及其时代启示
范存滨;臧伟;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美好理想作了阐述与追求,既有勇于探索敢于追求不断创新的历史进步性,又有脱离现实向往自然陷入空想的时代局限性,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时代发展作出了有益启示。
2006 Vol. 1 (1): 84-87 [
摘要
] (
281
) [
PDF
138KB] (
940
)
私产入宪意义重大而深远——新宪法修正案通过两周年有感
魏丽苗;
私有财产的保护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明确了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最高法的形式明确保护私有财产,意味着我国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下私产入宪,是一个伟大的理论突破,如今,其重大深远的实践意义已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凸现出来。
2006 Vol. 1 (1): 88-92 [
摘要
] (
328
) [
PDF
172KB] (
1022
)
合同成立与生效之法学新视野
李力;
合同成立与生效在当今民法理论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统热点问题,学者论述不少,但是对于合同成立与生效问题的理论起源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都尚欠分析。我国民法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阻碍了合同成立和生效制度的建立,对于合同成立与生效的要件区分也有待进一步讨论。
2006 Vol. 1 (1): 93-96 [
摘要
] (
247
) [
PDF
147KB] (
1019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