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 1卷 6期
刊出日期:2012-11-28
论文
论文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辛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结到一点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历史让我们有资格自信,越来越清晰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有理由自信,应对未来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让我们有必要自信。
2012 Vol. 1 (6): 4-10 [
摘要
] (
395
) [
PDF
330KB] (
838
)
深入理解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
庞元正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和历史定位的根据和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当代中国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全党全国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二,科学发展观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第三,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和证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2 Vol. 1 (6): 11-17 [
摘要
] (
553
) [
PDF
394KB] (
705
)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
赵振华
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衍变过程揭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和丰富,而经济发展方式“转而未变”的现象的顽固性也昭示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从制度创新入手,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创新驱动,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组合。
2012 Vol. 1 (6): 18-22 [
摘要
] (
391
) [
PDF
383KB] (
788
)
坚定不移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李良栋
无论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还是破解当前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必要和紧迫的。党的十八大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任务和目标,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执政党领导人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能力。
2012 Vol. 1 (6): 23-27 [
摘要
] (
400
) [
PDF
381KB] (
764
)
以基层党建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基于杭州市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思考
胡序杭
创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之源,要以基层党建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基层党组织要通过转型,重构党与社会的关系;要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与组织的核心功能,转变为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立足点,提高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要发挥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整合的能力;统筹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并形成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2012 Vol. 1 (6): 28-33 [
摘要
] (
396
) [
PDF
474KB] (
789
)
党的干部成长中三个带规律性的事实探析
刘君栩
探讨党的干部成长规律,必须将其置于与党的干部密切联系的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党的事业,二是党组织和人民的要求,三是岗位职责。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干部成长中存在这样三个事实:党的干部自身与党的事业发展联系越紧密,个人成长越快;党的干部自身发展与组织要求和人民的利益需求越一致,个人发展越健康;党的干部工作与岗位的职责需求越吻合,个人进步越显著。
2012 Vol. 1 (6): 34-39 [
摘要
] (
377
) [
PDF
473KB] (
753
)
政党现代化中的选人用人问题
赵耀
政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选人用人是政党的重要功能,提高选人用人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是政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党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执政党对其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而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在政党现代化中,政党通过发挥政党引导功能,有效连接公共权力和政治参与。体现在选人用人上,就是要探索和把握政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明晰合法性和科学性界限,保证民众有较高程度的政治参与。
2012 Vol. 1 (6): 40-43 [
摘要
] (
418
) [
PDF
226KB] (
722
)
政策网络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开放式决策”为例
周盛
以“网络结构与政策结果相关性”为核心议题的政策网络理论,对于转型期背景下我国重大政策执行阻滞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运用该理论对杭州市“开放式决策”制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开放式决策”通过重塑权力结构、整合决策资源、变更博弈规则、转变治理工具而显著地改变了政策网络的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绩效和政策执行力。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证明了政策网络理论在中国实践中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工具,也为优化地方政府决策体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2012 Vol. 1 (6): 44-49 [
摘要
] (
555
) [
PDF
466KB] (
761
)
“革命”与“改革”如何改变了村庄社会结构?——读《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的思考
黄鹏进
社会的急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结构的消解,是经典社会学家关注的基本论题。谭同学新著《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以村庄社会结构的纵向与横向二元划分为基础,分别关注了“革命”与“改革”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冲击:“革命”仅带来了村庄纵向社会结构的“翻身”;而“改革”却带来了村庄纵向社会结构与横向社会结构的共变。《桥》书有关村庄社会结构的这种二元化分析研究思路,实际仍以村庄“伦常道德”为基本观察视角,并调和了“革命”的“延续论”与“断裂论”间的鸿沟。
2012 Vol. 1 (6): 50-54 [
摘要
] (
380
) [
PDF
501KB] (
801
)
领导者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以网络谣言处置为例
王彬彬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参与过程中道德失范与技术风险、社会矛盾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发生共振、扩散的产物。其中,各种政治谣言、恶意谣言的肆意传播更是成了诸多突发公共事件的“导火索”。良好的网络参与秩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积极探寻有效防范和处置网络谣言的应对机制,已经成为领导者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领导者必须深刻认知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其滋生根源,并通过推动公民政治社会化、加快网络管理法制化、构建网络谣言应对机制、培育公务员网络执政能力等举措,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网络谣言。
2012 Vol. 1 (6): 55-59 [
摘要
] (
482
) [
PDF
555KB] (
735
)
网络民意在我国政策议程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影响路径研究
刘明厚
由于时代因素,传统民意与公共政策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往往认为普通的社会民意不足以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政策议程。如今,web 2.0的出现,使得互联网进入到“大众麦克风时代”,其带来的变革性影响,使得被称为“群氓”的网络民意在我国政策议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独特的作用。就一定程度上而言,“群氓”已实现了突围,网络民意正从内推和外压两种途径影响着我国政府的政策议程,改变着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
2012 Vol. 1 (6): 60-65 [
摘要
] (
398
) [
PDF
585KB] (
740
)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消费观探析
胡建
马克思的“消费观”历经了由工业文明的意义向生态文明价值的转型,通过对资本主义“三大拜物教”的批判,建构了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未来展望。其主要内容为:人类要克服“三大拜物教”,必须扬弃工业文明的“必要劳动”生活模式而实行共产主义的“自由劳动”生活模式,因为后者乃构成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的社会存在条件。它具体表现为:就人类而言,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三大拜物教”失去了制度性保障,这为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确立开拓了通途。就社会而言,由于“自由王国”取代了“必然王国”,使“生产无限发展→消费无限提高”的社会目标失去了规律性前提,从而必然让路于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就个人而言,由于“自由劳动”的生活模式超越了“必要劳动”的生活模式,使得“异化消费”失去了作为生活目的的资格,从而必然被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所演替。
2012 Vol. 1 (6): 66-71 [
摘要
] (
438
) [
PDF
580KB] (
925
)
人口理论的误区与逻辑回归
张晓理
人口政策上的任何失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深远影响。目前要求放开人口的说法违背马寅初提出的人口理论逻辑起点:人口压力不能超越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人口再生产方式应促进生产力提高。中国近代与人口爆发相伴的是国土沦丧,受人欺辱。人口压力导致我国落后农业及文化问题未得到变化,生态足迹已是国土生态承载能力的2倍,人口包袱牵制结构转型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此时重演人口辩论,事关民族命运,唯有辨别真伪,才能坚持真理。
2012 Vol. 1 (6): 72-76 [
摘要
] (
485
) [
PDF
615KB] (
847
)
杭州市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韩芳
摘要: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体系包括政策、市场、舆论、法律、文化等环境。评判该环境体系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产业资本循环、是否有利于新价值的创造、是否有利于产业资本积累率维持合适的比例。当前杭州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主要面临两个问题:政策环境欠佳导致政策运作低效和市场环境欠佳导致产业资本循环受阻。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充分了解干预的基本原则、干预的基本内容和干预的基本手段,为小微企业发展成为创新型企业营造合适的环境。
2012 Vol. 1 (6): 77-81 [
摘要
] (
441
) [
PDF
796KB] (
839
)
农民工市民化与“主动城市化”发展——兼论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莫艳清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主动城市化”向“被动城市化”转变的时期,加快推进“主动城市化”发展是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推进“主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实行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坚持城乡统筹与“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向车道行进和改革户籍制度并建立与户籍制度配套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路径选择。
2012 Vol. 1 (6): 82-85 [
摘要
] (
421
) [
PDF
619KB] (
716
)
文明幸福: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基于杭州市萧山区的情况分析
斯国新
文明幸福是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施政纲领中出现比较频繁的关键词。特别是在最近一轮换届过程中,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文明幸福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而事实上,人民群众也确实对此有很多的期待,因为这一目标紧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但是,文明幸福的内涵是什么?为何要提出文明幸福?如何来建设文明幸福?这些问题仍然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亟待回答的客观问题。本文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阐述了文明幸福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这一目标的科学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快科学发展、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的对策措施。
2012 Vol. 1 (6): 86-90 [
摘要
] (
551
) [
PDF
651KB] (
770
)
发达地区城市社会救助的实践和创新——以杭州为例
阮雯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类似杭州这样的发达地区因其救助水平较高等因素较好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然而因其制度设计的缺陷,社会救助仍然带有明显的补缺性、济贫性及消极性的特征,在救助对象的认定,边缘群体的可及性以及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亟须观念和制度的创新。杭州的社会救助在健全网络平台、解决夹心层的保障以及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别化救助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
2012 Vol. 1 (6): 91-95 [
摘要
] (
424
) [
PDF
678KB] (
850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