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2014-01-28
论文
论文
中国的“代表型民主”
王绍光
由偏重内容与实质或偏重形式与程序,我们把民主分为“代表型民主”和“代议型民主”。代议型民主只是一种金丝鸟笼式民主,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唯一可取的民主形式。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代表型民主”的理论,即偏重内容与实质而非形式与程序的民主。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中国实践着的代表型民主具有巨大的潜力。
2014 Vol. 1 (1): 4-12 [
摘要
] (
399
) [
PDF
614KB] (
1124
)
关于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若干认识与操作问题
党国英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提出了若干新目标新举措,要求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使土地可交易可抵押,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改革的方向已经指明,但难点仍旧存在,集中在认识与操作两个层面。在认识上,要进一步淡化土地产权的意识形态色彩,重新认识产权设置的功能,明细“产”与“权”的技术性联系,将产权转化为一个技术性概念。在操作方面,要区分发达地区与广大农区,分类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要从内涵明确、利用规划、用途管制、小产权房等具体环节、问题入手,解决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难题。
2014 Vol. 1 (1): 13-18 [
摘要
] (
423
) [
PDF
183KB] (
784
)
国家治理体系重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竹立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的最强烈信息,是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作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的现代化、“依法治国”体系的现代化、“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只有真正实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保持权力的人民性和纯洁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权威性”政府,真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反腐倡廉、确保权力的纯洁性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2014 Vol. 1 (1): 19-21 [
摘要
] (
430
) [
PDF
107KB] (
931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
赵振华
本文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
2014 Vol. 1 (1): 22-26 [
摘要
] (
419
) [
PDF
159KB] (
780
)
论理论自信与葛兰西的正统理论
战世锴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是重要理论创新,尤其是理论自信的探讨引起众多的关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悖论,由此产生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论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解读与理论自信的确立是密不可分的。葛兰西通过对传统的两种正统理论的批判提出了自己对正统的理解,他既反对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归于庸俗唯物主义,也反对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归于黑格尔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哲学的附庸,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在于系统性、独立性和创新性。葛兰西的正统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自信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 Vol. 1 (1): 27-32 [
摘要
] (
384
) [
PDF
179KB] (
713
)
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研究——以宁波市力邦社区为例
黄桂婷;李春成
合作治理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合作治理意向达成、合作治理实施以及合作治理绩效评估三个阶段。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则是治理实施阶段中的关键部分。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对话、信任、协商和共享四大机制构成了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的重要内容,理想的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模型应是这四大机制的有机结合。这种理想型主体间互动机制在宁波市力邦社区合作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2014 Vol. 1 (1): 33-39 [
摘要
] (
451
) [
PDF
243KB] (
886
)
社会转型背景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例
陈佳俊;杨逢银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衔接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缓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事务协同治理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释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生发背景及其内涵,进而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上海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协调功能,并通过对个案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总结,指出了改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可能进路。
2014 Vol. 1 (1): 40-46 [
摘要
] (
440
) [
PDF
238KB] (
975
)
陈炯明互助进化论思想探析——《闽星》时期的考察
付金柱
闽南护法时期是陈炯明政治思想转化及确定的关键时期,其政治思想由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转变为互助进化思想。陈炯明的政治思想以“全人类社会”主义的互助进化观为基础,以“不为罪恶的奴隶”的人格观及生活与生趣兼备的人格养成路径为辅翼,以“金刚性”的暴力革命观为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互助进化思想体系。
2014 Vol. 1 (1): 47-51 [
摘要
] (
360
) [
PDF
169KB] (
909
)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
王光华
党的制度体系是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党内行为规范的总称。党的制度与党的法规、体制、机制是紧密联系的不同概念。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就是正确制定并严格按照党的制度来治理党和管理党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4 Vol. 1 (1): 52-58 [
摘要
] (
381
) [
PDF
211KB] (
818
)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种操作性思路
肖剑忠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实现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种操作性思路,是防止党执政后脱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危险的有效应对策略。但在党执政的社会环境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应该探索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优化。
2014 Vol. 1 (1): 59-64 [
摘要
] (
398
) [
PDF
185KB] (
879
)
迈向品质化的城市生活:“杭州经验”的消费社会学解读
林晓珊
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是“杭州经验”的一个根本理念。生活品质引领着城市消费的品质化趋势,体现了个人日常生活的风格化和艺术化,展示了城市社会认同的核心和集体消费的精髓。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对“杭州经验”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城市消费品质化具有消费品质的体验性、消费方式的包容性与消费生活的审美性等特征。此外,杭州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包含着打造一种城市生活的新美学、开创一种城市生活的新秩序和建构一种城市生活的新认同等新的意涵。可以说,城市消费品质化是一场日常生活的新变革,是通向“明日的田园城市”的一个大胆实践和制度创新。
2014 Vol. 1 (1): 65-70 [
摘要
] (
415
) [
PDF
191KB] (
874
)
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创新研究
阮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许多城市出现了新型贫困现象,这对传统的、基于“收入型贫困”而设计的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提出了极大挑战。新形势下,欲创新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就要树立“发展型”的救助目标和理念;要提高执行能力,加强贫困家庭救助的绩效评估;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家庭收入核查机制;要分级分类救助,惠及贫困边缘家庭;要健全基层组织,打造专业化的贫困家庭社会管理队伍;还要吸引慈善类公益组织参与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
2014 Vol. 1 (1): 71-75 [
摘要
] (
370
) [
PDF
160KB] (
812
)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及成因分析
杨锦;伍艺
本文借助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四个经济指标的变动状况对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近年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不理想。本文同时提出过度依赖外部经济的经济战略和存贷款比例无弹性的金融制度是引起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2014 Vol. 1 (1): 76-82 [
摘要
] (
450
) [
PDF
207KB] (
911
)
困境与出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的民间资本利用——以温岭市调研为基础
李艳
地方政府正面临着在政府投融资平台中如何利用民间资本这一困境,政府融资困难和民间资本无处可投这对矛盾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温岭市政府融资问题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温岭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和问题,梳理了政府投融资平台里利用民间资本的情况,进而提出了如何以民间资本破解政府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2014 Vol. 1 (1): 83-89 [
摘要
] (
401
) [
PDF
211KB] (
813
)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胡晓红;赵浚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和工作的重心,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也随之应运而生。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价值、意义等做了大量研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思想资源、必要性及途径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内涵挖掘、研究视角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未来展望,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构建一个崭新的视阈。
2014 Vol. 1 (1): 90-96 [
摘要
] (
431
) [
PDF
207KB] (
884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