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 1卷 5期
刊出日期:2024-09-30

本刊特稿 政治与行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刊特稿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辉煌历程及其宝贵经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包心鉴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根本命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通过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争得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为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相继走过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构人民民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新人民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升华人民民主的不平凡历程。争得人民民主、建构人民民主、创新人民民主、升华人民民主,有机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辉煌历程,绘就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宏伟蓝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宽广的发展前景。
2024 Vol. 1 (5): 4-16 [摘要] ( 68 ) [PDF 1282KB] ( 254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妇女解放运动的多维审视
易新涛
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将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男女平等写在自己矢志奋斗的旗帜之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乡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基层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乡村社会整合与重构,我们党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妇女解放运动。《婚姻法》的颁布将妇女从婚姻、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有了平等地位;《宪法》《选举法》的颁布赋予了妇女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主政治权利,确保了她们的政治地位;获得土地,参加集体劳动,同工同酬,让她们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乡村教育和扫盲运动,结束“睁眼瞎”的历史,为乡村妇女解放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础;革除婚姻陋俗,不断形成乡村自由婚姻的新观念、新习俗,为乡村妇女解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党领导的这场乡村社会妇女解放运动富有中国特色,又卓有成效,无论是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党的妇女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4 Vol. 1 (5): 17-25 [摘要] ( 66 ) [PDF 1235KB] ( 175 )
新中国社会建设的逻辑演进与多重变奏
王玲
从社会出发,借鉴关键节点和复线历史分析范式,可以摆脱复杂含混的概念与问题,从而将社会图景与历史视野勾连起来,从复线而非单线,从长时段、整体性而非短期性、碎片化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社会建设。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新中国社会建设在社会革命逻辑、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主导下,呈现出人民解放与社会整合、人民富裕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幸福与社会振兴的历史性变奏。对于社会建设复杂性与整体性的呈现和阐释,需要在整合大社会与小社会的基础上,嵌合进大问题与小问题、大传统与小传统、大治理与小治理、宏大叙述与微观研究、理念与经验等关联性视角,从而为未来社会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引。
2024 Vol. 1 (5): 26-34 [摘要] ( 63 ) [PDF 1170KB] ( 164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历程、经验总结与发展进路
刘爱玲,胡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了激发民众自觉以巩固新生政权、解放人民思想以促进国家发展、凝聚精神力量以实现民族复兴三个发展阶段。总结这三大阶段中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基本经验,即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方向、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革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原则,对于新时代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具有极其宝贵的借鉴价值。进入新时代,需要厘清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基本经验的内在逻辑,沿着理论、历史、现实、技术、价值这五大逻辑理路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
2024 Vol. 1 (5): 35-43 [摘要] ( 58 ) [PDF 1167KB] ( 73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理解改革开放精神:科学内涵、生成机理与价值意蕴
陈家喜,左凯歌
改革开放精神是立足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精神凝练和价值萃取,是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在不同时段的有机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元素,与“海纳百川、互利共赢,命运与共、共同价值”的开放精神元素,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价值凝练,不同时段、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改革开放实践共同铸就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精神的丰富内涵。改革开放精神既具有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升华,又具有时代性,是改革时期各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凝练,同时也是推动持续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精神动力。
2024 Vol. 1 (5): 44-53 [摘要] ( 55 ) [PDF 1174KB] ( 60 )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文经济学的生成机理与鲜明特色
陈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经济学的生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吁求。人文经济学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济思想,总结和提炼文化经济运行规律,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创新性认识,深化了人们对文化经济运行的成因、功能以及内在规律的理解。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考察人文经济学,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色:立足唯物史观,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体系;面向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中突破西方经济学局限;以共同富裕为旨归,强调包容性经济增长;聚焦人文因素,创造经济发展新空间。
2024 Vol. 1 (5): 54-60 [摘要] ( 60 ) [PDF 1152KB] ( 66 )
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向度审视及现实思考
张磊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凸显着“两个结合”的深刻意蕴。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来审视,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内含“天人合一”理念的生产力,是一种具有“万物并育”内涵的生产力,也是一种体现“化成天下”特点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集人文与经济、科技与生态、道德与生产、管理与创造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由此,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描画中国式现代化宏大盛景的过程,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使其迸发出饱含人文经济形态的发展新质态。
2024 Vol. 1 (5): 61-68 [摘要] ( 60 ) [PDF 1222KB] ( 57 )
政治与行政
互联网市场行为逻辑及其失序治理路径:一个秩序与活力的分析框架
王雅君
互联网市场高速发展在促进网络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治理乱象和市场失序,对传统的政府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其中,秩序结构与发展活力构成了互联网市场发展的两个基本变量。本文建立一个“秩序与活力”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互联网市场平台企业行为的逐利性与自我规制的公共性、平台企业双边市场结构与政府规制脆弱性、平台企业的动态化创新与政府合规性监管之间的多重张力,共同影响了互联网市场发展活力与传统政府监管秩序的均衡状态。对此,需要寻求一种兼顾政府监管、市场规范以及信用机制协调互动的新型合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监管互联网市场的外生秩序,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市场的内生秩序,健全互联网市场的信用监管机制,创新互联网市场功能型规制的敏捷治理策略,实现互联网市场发展寓活力于秩序之中的良好目标。
2024 Vol. 1 (5): 69-78 [摘要] ( 56 ) [PDF 1637KB] ( 65 )
县乡治理现代化:历史逻辑、现实基础及运行机制
李伟红,鲁可荣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县域层面形成了城镇、乡村以及城乡互嵌融合的差异性基层治理空间,原有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面临着新挑战。为了适应新时代开放多元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形势,需要在厘清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等相关概念关系以及梳理中国县乡治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新时代中国县乡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变化以及地方创新与区域差异,围绕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从治理主体、实现路径和价值目标三个维度,健全以县级党委领导为核心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县乡治理现代化运行机制,探索“县乡一体、分类治理、多样实施”的县乡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
2024 Vol. 1 (5): 79-88 [摘要] ( 58 ) [PDF 1180KB] ( 63 )
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的实践探索及其优化路径——以杭州市司法局为例
徐坚,许丽,张斌
公务员平时考核是公务员考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公务员考核随时代发展要求,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在公务员考核法律法规体系指引下,杭州市司法局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随之持续深化,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公务人员平时考核的运行机制及实践方案。本文通过考察杭州市司法局案例,剖析公务人员平时考核工作体系的变迁特点及优化路径。该案例表明,完善平时考核规则、加强平时考核监督、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是完善公务人员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可更真实、客观地考核评价公务员的综合表现,有助于激励打造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公务员队伍,树立干部队伍争先创优、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从而有效夯实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的初端基础。
2024 Vol. 1 (5): 89-96 [摘要] ( 53 ) [PDF 1165KB] ( 60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