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 1卷 6期
刊出日期:2022-12-01

本刊特稿 政党建设 政治与行政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共同富裕专题研究
 
      
本刊特稿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
柳建辉,钟雪生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探索史,是一部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结论,进而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中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2022 Vol. 1 (6): 4-9 [摘要] ( 663 ) [PDF 1183KB] ( 726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韩强,郭雯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在迄今一百余年的历史中,共召开了二十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之相适应,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也愈加成熟和定型,在党的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看,这一制度主要由制度定位、会期制度、代表制度、政治报告制度、表决制度、保障制度所构成,不论制度整体还是各个具体制度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出发,还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明确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定位;制定关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内法规;健全完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各项具体制度;从更宽广的视野认识健全完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问题。由此,使这一制度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 Vol. 1 (6): 10-17 [摘要] ( 621 ) [PDF 1124KB] ( 849 )
把握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主线——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黄峰,陈瑛滋,姚桓
纵观党的一大到二十大的简要内容,虽然不同时期党代会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对如何践行初心使命的探索是贯穿各次党代会的一条主线。党的二十大把践行初心使命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结合起来,是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上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党代会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光辉记录。为了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我们必须把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造性、主动性相结合,科学探索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党的先锋队理论、党的领导理论和人民当家作主理论的统一,创造并坚守群众路线,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必须把践行初心使命与党的建设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动员、组织和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人民监督与党的自我革命结合,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代表人民利益,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022 Vol. 1 (6): 18-25 [摘要] ( 608 ) [PDF 1128KB] ( 878 )
共同富裕专题研究
优势凝练、价值转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效能——一个推动浙江走向共同富裕的系统进路
胡洪彬
浙江独特的“新优势”是其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根基,这些“新优势”蕴含多重因素,可归结为基础层、运行层及保障层的三层优势架构。浙江走向共同富裕,要着力推动“新优势”切实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效能。从系统科学角度看,推动浙江“新优势”的价值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效能,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主导转化、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参与转化及地方政府同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协作转化三大模式展开。浙江“新优势”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效能的前期积累不断强化,但具体转化过程还需进一步提升自我革新力、统合规范力和整体协同力。推动浙江“新优势”切实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效能,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在系统的输入环节不断放大“新优势”,也要通过区域公共治理平台不断强化内部整合和效能转化,并做好输出环节的反馈及绩效评估,由此才能在科学利用“新优势”和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效能的基础上,为浙江进一步走向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坚实的根基与保障。
2022 Vol. 1 (6): 26-35 [摘要] ( 642 ) [PDF 1581KB] ( 705 )
转化与回馈:艺术催化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机制研究
张丙宣,王怡宁
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能力,促进乡村与外部的良性循环,是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而将共同富裕问题置于国家战略和乡村治理的情境之中,可以构建一个由外部介入、内生能力与回馈机制共同作用的分析框架。在此分析框架下,深入研究近年来我国多地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逻辑与具体路径,可以发现,艺术通过转化和回馈两个相互依存的机制催化乡村共同富裕。一方面,艺术实践以微改造方式介入乡村,诱导村民共同参与村庄的规划、改造和发展,吸引乡贤回归,推动乡村创新发展,推动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能力;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乡村又持续回馈政府、市场、艺术家与乡贤,实现乡村与外部的对等交换和良性循环。
2022 Vol. 1 (6): 36-43 [摘要] ( 664 ) [PDF 1120KB] ( 714 )
获得感何以可能——基于“社会质量”分析视角的探讨
张秀娟,胡建国
获得感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生活质量”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社会质量”分析视角,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质量4个维度的指标对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均有显著作用。研究表明,从“生活质量”转向“社会质量”可以超越物质需求满足的局限,以社会进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有助于普遍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转向对于提高公众从发展中获益的程度和实践共同富裕更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2022 Vol. 1 (6): 44-53 [摘要] ( 568 ) [PDF 1143KB] ( 603 )
政党建设
中国共产党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高国舫,章秀华
虽然整治不担当不作为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才作为党风建设的一大重点任务,但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对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一直在进行持续不断的斗争。历史上的不担当不作为一般都隐藏在右倾机会主义、尾巴主义、消极主义、自由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错误思潮中,因其滋生的成因不尽相同,对其整治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历史上对不担当不作为的整治实践,为今天整治不担当不作为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借鉴。
2022 Vol. 1 (6): 54-62 [摘要] ( 630 ) [PDF 1177KB] ( 753 )
群众史观视角下百年大党创造“伟大奇迹”的密码解析
盛少清
马克思深刻研究资本主义及人类社会发展史,创造性地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科学的群众史观。这一科学理论,以其不可超越的高度和洞穿时空的强大思想力,引领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史观,同人民一道风雨兼程,在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建设事业中,创造出诸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世所罕见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风雨如磐、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创造出许多伟大奇迹,因素有很多,其最深层的密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践行为大众谋幸福的使命;践行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追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勇于自我革命。
2022 Vol. 1 (6): 63-69 [摘要] ( 624 ) [PDF 1102KB] ( 754 )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底蕴
胡晓红,徐芯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深深镌刻着的历史唯物主义印记,其中更凸显着始终如一的人民底蕴。因此,探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必须从唯物史观入手,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史的整体性视角下,从“现实的人”出发去把握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去明晰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发展目标,基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去贯彻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中心地位,藉此确证、彰显深植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2022 Vol. 1 (6): 70-78 [摘要] ( 540 ) [PDF 1116KB] ( 605 )
政治与行政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突变性与延续性
张莉,夏庆宇
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本质并未变化,统治阶级依然通过控制包括中左、中右翼政党在内的传统主流政党,实现着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然而,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反抗意识正在觉醒,他们对传统政党、建制派及其“共识政治”感到失望,转而支持民粹主义政党等自称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这正在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酝酿着政治巨变。在未来,民粹主义政党上台执政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巨变的可能趋势。这种巨变的背后有不变的一面,即统治阶级对政治的控制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将加紧对民粹主义政党进行渗透和控制。因此,随着民粹主义政党的壮大,资本主义国家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影响力将扩大,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在被迫做出一定让步后,还会继续自己的统治地位。
2022 Vol. 1 (6): 79-87 [摘要] ( 600 ) [PDF 1122KB] ( 757 )
现代公共性概念辨析
耿依娜
“公共性”是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受不同文化环境和学科语境的影响,其涵义复杂叠生,其指向枝蔓多丛。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的公私涵义演变,提供了现代“公共性”概念的基本原料;民族国家的兴盛发展、现代性问题的逐渐涌现,则推动了思想家们对“公共性”问题的关注。近代的康德、托克维尔、马克思从不同的分析理路阐释了“公共的”或“公共性”,而当代的阿伦特、哈贝马斯、罗尔斯等则构筑了现代“公共性”概念的分析边界和主要内涵。通过对思想史中“公共性”概念生成之旅的回顾,从中可提炼出现代“公共性”的概念内核——公开性、公平性、共同性、公共利益,以及概念外延——个体性、主体性、理性、批判性。
2022 Vol. 1 (6): 88-96 [摘要] ( 551 ) [PDF 1130KB] ( 704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