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本刊特稿
政党建设
经济学
政治与行政
社会学
本刊特稿
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百年探索与当代启示
韩强
领导权是革命的根本的和首要的问题,决定着革命的不同性质和前途命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不同时期,我们党围绕坚持并不断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党的领导权,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正确认识,指导党取得了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始终正确认识、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把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放在首位;必须坚持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全面领导;必须用科学的制度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充分实现。
2021 Vol. 1 (1): 4-12 [
摘要
] (
712
) [
PDF
1170KB] (
999
)
政党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李成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其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铲除了一切人民受剥削压迫的旧制度,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致力于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经历了从国家统治——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型”管制,到国家管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公共管理,再到国家治理——新时代现代化治理的过程,引领中国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从水深火热中站起来,通过改革开放富起来。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制度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要达到的标准更高,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更加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改革创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制度执行,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下更大的功夫,从而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1 Vol. 1 (1): 13-19 [
摘要
] (
785
) [
PDF
1071KB] (
907
)
党内法规解释机制的历史沿革与完善
潘姚
党内法规解释作为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保障党内法规权威性的重要手段,是持续推进依规治党、从严治党的动力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法规解释活动经历了恢复发展、全面推进、走向规范、蓄力积淀四个阶段。现有党内法规解释机制仍存在解释主体不明确、解释方法适用规则不清晰、解释文本形式不规范之现实问题。为此,要求确定党章的解释主体、避免过度授权解释、厘清多主体解释下各主体解释权限,以实现解释主体的明确;确立以文义解释为首、体系解释次之,最后适用目的解释的解释方法适用位阶,以明确解释方法的适用规则;明确党内法规解释文本的规范形式为“答复”和“解释”,并进一步确立其适用规则,以实现解释文本形式的规范化。通过党内法规解释机制的系统化构建,全面激发党内法规解释的积极效用,推进依规治党、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21 Vol. 1 (1): 20-29 [
摘要
] (
697
) [
PDF
1104KB] (
903
)
政治与行政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审视
张晓峰
法家法治思想和变法实践是诸子百家中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作用较为突出的,其以法治国、依法改革、历史进化等思想对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仍具现实价值。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法家法治思想的转化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基础上的德法兼济,对其创新表现为价值取向上人民为本前提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而非服务专制的强国弱民;依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人性的良法明规,而非恶法权谋;推进方略是依法治理的善治,而非严刑峻法的恶政;依法维护中央权威,而非纵护人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德法兼济,而非迷信法律。在扬弃基础上同儒家德治思想融通以共同推助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2021 Vol. 1 (1): 30-39 [
摘要
] (
731
) [
PDF
1104KB] (
1148
)
邻避冲突的治理困境与策略探析:一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顾金喜,胡健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因邻避而产生的冲突越来越多。邻避冲突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基于个案的研究及相关的治理之道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的深入开展对解决我国日益频发的邻避冲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邻避问题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邻避冲突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及未来方向进行梳理与归纳,有助于加深对邻避冲突的学理分析,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2021 Vol. 1 (1): 40-48 [
摘要
] (
956
) [
PDF
1186KB] (
1474
)
迈向第Ⅲ代网格化治理——基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案例的研究
胡重明
如何规范网格化治理的组织和制度架构,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既有文献围绕网格化治理从第Ⅰ代向第Ⅱ代发展的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尚未跳出“国家—社会”、科层制等传统分析框架,对新近实践更缺乏充分关照。作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原发地,普陀区近年来实施的“服务导向的全科网格”采取了全科实体运作、虚拟平台驱动、基层党建统领等做法。基于此案例研究,可提出第Ⅲ代网格化治理在职能导向、资源配置、技术核心和权力结构等方面超越其前代的全新假设。当然,为构建规范的模式,还需再度探讨关于权力、技术和基层治理的组织变迁等方面的若干经典议题,提升相关理论的解释力。
2021 Vol. 1 (1): 49-56 [
摘要
] (
835
) [
PDF
2764KB] (
1053
)
经济学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制度优势和理论逻辑
乔晓楠,何自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拓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而且也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及其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理论逻辑,才能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1 Vol. 1 (1): 57-64 [
摘要
] (
695
) [
PDF
1147KB] (
937
)
扶贫治理可持续评价:基于全国86县入户调查数据
蔡文龙,马振涛
以扶贫治理可持续为研究对象,按照扶贫治理可持续发展水平、扶贫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构建扶贫治理可持续评价体系,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全国86个县扶贫治理可持续状况开展调查,评价各级扶贫主体扶贫治理成效。研究发现,我国县一级扶贫治理可持续状况较好,多数县扶贫治理可持续性比较强或可持续性强,平均分值达78.2,反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显著成效,但有1/3的县存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隐忧,且东三省县域扶贫治理可持续方面总体较弱,需要重点关注。未来,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增强脱贫群体的内生发展能力,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2021 Vol. 1 (1): 65-74 [
摘要
] (
766
) [
PDF
1100KB] (
1011
)
新发展阶段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黄音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的文化发展新蓝图,并提出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途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文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等矛盾和问题。同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综合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效用。在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聚焦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高质量文化供给,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等领域发力,确保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 Vol. 1 (1): 75-80 [
摘要
] (
723
) [
PDF
1124KB] (
1192
)
社会学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历史源流与现实动因
姜方炳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均作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并得到政学两界的快速响应。但对此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于“市域”所指为何,以及它对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意义何在等重要问题,仍缺乏系统而有深度的分析。本文在深入分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内涵基础上,着重对其历史源流与现实动因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可以发现,这一决策部署的提出,是中国一统体制下的基层治理脉络及其展开的历史延续,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快速变迁中重构基层治理秩序的现实需要,充分体现了“中国之治”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2021 Vol. 1 (1): 81-89 [
摘要
] (
627
) [
PDF
1269KB] (
1023
)
“双附效应”:社会变迁条件下城市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建构逻辑
王学梦
社区居委会是国家联结城市基层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组织通道。通过史料和政策分析可以发现,作为社区居委会核心承载主体的社区工作者,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其身份地位也发生了诸多变异。宏观意义上的国家以开辟制度空间、灌输价值理念、改善经济待遇等“行政吸附”手段建构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而微观意义上的社区工作者也在利益诉求满足、体制内外晋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个体依附”中确认、回应和认同了这一职业身份。这一现象可称之为“双附效应”。这种效应具有结构位置的“上吸下依”、角色期待的“里应外合”、权力关系的“强弱交替”等特性,进而实现了自治意义上的社区居委会与行政意义上的国家“共同体”的命运捆绑。
2021 Vol. 1 (1): 90-96 [
摘要
] (
624
) [
PDF
1081KB] (
1050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