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通知公告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参考文献国标2015
更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 1卷 3期
刊出日期:2006-05-28

论文
 
      
论文
满足公共需求:杭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引擎
詹建芬;
“十一五”时期,正是私人需求急剧升级、公共需求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特别是人们日益迫切的公共需求,是政府面临的挑战。当前,杭州正处在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发展、向工业社会中后期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事实上已开始形成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然而,在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中,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投入规模、投入水平和供给机制、供给效率方面,杭州存在着急需弥补的缺憾,为此,以强化公共产品供给作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这是杭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引擎力量。
2006 Vol. 1 (3): 4-7 [摘要] ( 342 ) [PDF 155KB] ( 910 )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对杭州建设行业公共研发平台的借鉴
阮重晖;张俊华;沈剑;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共研发平台运作之路,在台湾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介绍台湾工研院性质定位、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基础上,就杭州组建行业公共研发平台进行了一些思考。
2006 Vol. 1 (3): 8-11 [摘要] ( 254 ) [PDF 236KB] ( 1545 )
实施文明素质工程 全力推进和谐创业——杭州市下城区的实践
杨国琴;
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创业的具体体现,是营造和谐创业良好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人能创业、人人能创成业的重要手段。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可以为和谐创业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杭州市下城区在推进文明素质工程中,通过齐抓共管、健全机制、拓展阵地、创新载体等手段,为和谐创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006 Vol. 1 (3): 12-15 [摘要] ( 438 ) [PDF 134KB] ( 856 )
在变革中寻求平衡与消解——行政学视野下的效率与民主
李志强;
效率与民主孰轻孰重?不同的公共行政范式作出了不同的阐发和权衡。不管是强调“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还是强调“公平至上”的新公共管理以及作为新公共管理替代模式的新公共服务,都未使两者得到最终的平衡与消解。然而,通过公共组织的有效变革,以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操作模式和历史机遇。
2006 Vol. 1 (3): 16-19 [摘要] ( 489 ) [PDF 156KB] ( 932 )
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杨瑞梅;
当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地方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地方治理理论的介绍,进而介绍分析了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在权责划分、法律规范、财政供给、监督制约及社会补充方面的特点,从而希望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2006 Vol. 1 (3): 20-24 [摘要] ( 440 ) [PDF 181KB] ( 929 )
地方政府行为取向变革低效的制度反思——兼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政府制度安排
赖诗攀;
地方政府是在制度规则下,基于自身本质进行行为选择的个体行为者。对地方政府行为取向起决定作用的是它的“本性”和规范它的制度规则。改变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取向,必须改变规范其行为的制度规则,包括价值层面和具体制度规则,使之在尊重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达到集体理性。
2006 Vol. 1 (3): 25-28 [摘要] ( 347 ) [PDF 145KB] ( 911 )
我国公务员精神的理论体系建构初探
戴涛;
随着有关公务员精神内容的明确提出,我国公务员精神需要建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它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有一条贯串于各个理论观点的主线和精髓;有自己的核心范畴;它的各个要求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全面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公务员精神的理论体系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2006 Vol. 1 (3): 29-32 [摘要] ( 409 ) [PDF 162KB] ( 974 )
企盼与超越: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宪政意识研究
朱晓明;
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正走在通向宪政的路上,可是要实施宪政,必先要研究宪政意识,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实现和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党政领导干部宪政意识薄弱的四大表现,并对其深层原因作了较为深刻的探寻,最后,对如何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宪政意识提出了富有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2006 Vol. 1 (3): 33-36 [摘要] ( 543 ) [PDF 159KB] ( 960 )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应着重把握四大环节
王冠中;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建设,需要把握好适时开发、科学利用、合理配置和竭力保护这四大环节,每一个环节对执政主体的能力要求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而作为一个整体,四个环节之间又必须衔接到位,连贯如一。执政理论研究的深化,科学执政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此。
2006 Vol. 1 (3): 37-40 [摘要] ( 553 ) [PDF 154KB] ( 918 )
近三年来党的执政成本研究综述
孟轲;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来,理论界有关党的执政成本的研究颇为引人注目。目前,党的执政成本研究主要侧重于执政成本的含义、类型、意义、基本状况、支出原则、评估、影响因素和降低党的执政成本的对策等方面。从总体上讲,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2006 Vol. 1 (3): 41-45 [摘要] ( 534 ) [PDF 176KB] ( 852 )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组织人事工作
潘坤耀;
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组织人事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做好运管人才工作;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全面落实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2006 Vol. 1 (3): 46-48 [摘要] ( 479 ) [PDF 102KB] ( 1024 )
全球化对政府转型和经济职能转变的影响
程学童;
全球化浪潮中,各国公共物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及“纯全球性”公共物品的出现,推动了公共物品的国际化。这个国际化进程使政府具有双重角色:本民族利益的最高代表和把本民族与国际社会相联系的枢纽和协调者。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也相应发生转变。文章从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六个方面对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6 Vol. 1 (3): 49-51 [摘要] ( 367 ) [PDF 125KB] ( 943 )
块状经济发展中组建松散型企业集团的思考——以桐庐县为例
程建芝;
块状经济的某些特点及因素制约了其增长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优化产业组织,促进经济集约增长,组建松散型企业集团是块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本文结合桐庐县实际,分析了在块状经济发展中组建松散型企业集团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
2006 Vol. 1 (3): 52-54,69 [摘要] ( 246 ) [PDF 159KB] ( 1033 )
现代服务业及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詹丽靖;王宝明;
近年来服务业飞速发展,并被认为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也日渐活跃。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同时,服务业国际转移与地方产业升级有密切联系。鉴于目前服务业国际转移理论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通过对服务业和产业转移理论的阐述,以期为我国有序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2006 Vol. 1 (3): 55-58 [摘要] ( 239 ) [PDF 154KB] ( 983 )
乡镇体制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
吴思红;
乡镇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突破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破解乡镇政府职、权、责不统一的“半官僚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当前农村社会服务、国家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等基本要求,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结构性调整。本文按照农村现实要求决定功能,功能决定结构的理路提出了“重镇改市、乡(镇)派村治”改革模式。
2006 Vol. 1 (3): 59-62 [摘要] ( 323 ) [PDF 153KB] ( 922 )
制度安排与伦理建构:官员问责制完善的路径选择
周承;
官员问责这一举措自2003年启动以来,不管是在实践中,还是法制建设及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是现实中它还算是政策性,没有形成为一项制度,因而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为使官员问责走上制度化,成为推动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善制”,有必要对它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就从制度安排和伦理建构两个路径选择机制方面,对如何完善官员问责制进行一些论述。
2006 Vol. 1 (3): 63-69 [摘要] ( 390 ) [PDF 241KB] ( 1014 )
村务监督与村民自治——浙江省武义县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个案研究
张磊;
以新制度主义为研究视角,首先分析武义县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变迁过程,认为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变迁的诱因在于后陈村面临的治理难题,政府精英和乡村精英的互动为其提供了制度动力,而在此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次考察其制度安排,探讨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两委的相互关系,并进行该项制度安排的成本收益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激励不足、经济因素制约以及法律依据不足三个制度困境。
2006 Vol. 1 (3): 70-74 [摘要] ( 405 ) [PDF 208KB] ( 567 )
党领导抗战胜利的若干经验及启示——纪念建党85周年
史及伟;
抗战的胜利,使得中华民族一举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侵略和蚕食,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抗战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的旗帜,不断推动、建立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内抗日统一战线和党在统一战线内不断推进团结、反对分裂,推进民主,反对专制的努力;离不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各国的通力合作。
2006 Vol. 1 (3): 75-80 [摘要] ( 316 ) [PDF 205KB] ( 1000 )
论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参政轨迹
李先伦;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参政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中间势力的民主追求是其参政的内在动因;其次,抗战的爆发是中间势力参政的外在刺激因素;再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受挫是中间势力参政的经济原因。中间势力的参政主要包括国难会议、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三个阶段,同时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特点。中间势力参政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其次民主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再次中间势力的优秀品质对当前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6 Vol. 1 (3): 81-84 [摘要] ( 249 ) [PDF 153KB] ( 935 )
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的政策
孙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的战略目标是:鲸吞中国,攻占东南亚和太平洋。日本的扩张计划影响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及其战略地位。但是美国对日本则推行绥靖政策,究其根源,主要是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争夺欧洲,后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全球战略服务的一种策略。这种欧洲和大西洋第一,亚洲和太平洋第二的战略思想,促使美国醉心于搞绥靖和远东慕尼黑,但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2006 Vol. 1 (3): 85-87 [摘要] ( 263 ) [PDF 111KB] ( 1189 )
布鲁诺的认识论思想研究
孟根龙;
自然或世界的最高统一性“一”构成布鲁诺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终点。对“一”的认识是全部哲学的目的。在无限的“一”和有限的人的认识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布鲁诺反对经院哲学,深信心灵能够上升到感官事物之上,在多样性的事物中知觉统一性,在有限之中知觉无限。布鲁诺将人的认识理解为从感性认识到逻辑的理性认识,凭借英雄的激情或爱,直至最高的哲学智慧,布鲁诺通过其认识论对人加以颂扬。
2006 Vol. 1 (3): 88-92 [摘要] ( 256 ) [PDF 181KB] ( 832 )
浅议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援助
古小波作;
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进行,城市居民大量下岗失业已成为一类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凸现出来。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城市社区逐渐承担起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但是目前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仍停留在起步阶段。本文试依据社区具有的区位、情感等优势,以此建立起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多方面、成体系化的援助,重点从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日常生活援助,心理援助三方面来探讨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
2006 Vol. 1 (3): 93-96 [摘要] ( 318 ) [PDF 150KB] ( 1018 )
版权所有 © 2013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