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解中国:人民共和国政治的逻辑与演变 |
孙培军 |
孙培军,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邮编:100091。 |
|
|
摘要 在1949—1978年这段特殊的历史—社会—文化情境下,中国和人民共和国政治围绕着革命与革命后社会的秩序与发展问题,经历着形成和演变的特殊路径,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性质与特点:以革命为发展逻辑;以制度、组织和价值等要素为内容;以动员参与、民主法治、党建国家等为特征。在近三十年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下,中国共产党、国家与社会在互动中围绕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的关系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厘清这些探索的内在逻辑事关共和国的稳定和繁荣。
|
|
关键词 :
中国,
中国共产党,
人民共和国政治,
统一和发展
|
|
|
[1]王沪宁.革命后社会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6]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A].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A].林尚立等编.政治与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A].陈明明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1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林尚立.集权与分权:党、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A].陈明明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1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0][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现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A].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7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3]费正清.中国的再统一[A].剑桥中国史(第14卷)[M];后记:统一的重任[A].剑桥中国史(第15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006.12重印). |
[1] |
詹真荣;张晶. 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民生思想[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3): 21-27 . |
[2] |
王丽颖.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思想的论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3): 16-20 . |
[3] |
韩强. 关于党内法规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2): 27-30. |
[4] |
赵剑民.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特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2): 13-20. |
[5] |
杨帆;何帅. TPP和RCEP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1): 36-43 . |
[6] |
雷云. 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1): 9-1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