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猛.论抽象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9(1). [2][美]汉娜·阿伦特著;王寅丽译.人的境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美]乔万尼·萨托利;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美]安东尼·奥罗姆;董云虎、李云龙译.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分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于建嵘.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J].南风窗,2008(5). [6][印度]拉纳吉特·古哈著,张云筝﹑林德山译.论殖民地印度史编纂地若干问题[J].载于刘健芝、许兆麟选编.庶民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7]帕萨·查特杰.关注底层[J].读书,2001(8). [8]Geertz,Clifford”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C.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1973,p.14. 本文转引自[美] 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9]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10][印度] 帕萨·查特杰著;田立年译.被治理者的政治:思索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Partha Chatterjee. Beyond the Nation? Or Within?[A]. Social Text ,No. 56(Autumn, 1998). [12]刘涛.为何关注底层?[J].中国图书评论,2008(8). [13]赵树凯.“底层研究”在中国的应用意义[J].东南学术.2008(03). [14]张旭鹏.“底层研究”:一种激进史学的兴衰[J].博览群书,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