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默顿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辨析 |
董良 |
董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级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分层与流动。邮编:102488 |
|
|
摘要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重要转折,然而,目前学界对于这一新制度运行状况的理论反思较少。以默顿功能主义理论为视角,可以发现这一制度具有多重功能。其中,显性正功能表现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潜在正功能表现为扩大救助对象;显性负功能表现为难以甄别救助对象,加重政府财政负担,以及救助层次不高等;潜在的负功能表现为助长不良乞讨行为,侵盗了国家救助资源,并导致职能部门的管理存在一定盲区。
|
|
关键词 :
救助管理制度,
功能主义,
制度分析
|
|
|
[1]王思斌.从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7). [2]李迎生、吕朝华.矫枉过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实证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3]刘岩、刘威.从“管制”“救助”到“平衡”——政府部门与乞讨者理想关系模式的建构及其制度化[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路劲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5][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2006.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8]胡杰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现实运行——对北京市社会救助管理站的调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9]秦前红、宦吉娥.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的法理学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0]高月玲、杨安志.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R].社会福利,2008(2). [11]路学仁.救助管理站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2004(2). [12]应若平、王健、黄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型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