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民表达权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 |
王江伟 |
王江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抗争政治和社会稳定。邮编:330003 |
|
|
摘要 以法治方式治理国内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从群体性事件作为民众以非规范化方式公开表达诉求的面向观之,其法律治理需要兼顾保障公民表达权利与规范无序行为两个维度。民众以集体联合的“群体性行动”方式进行公开表达有其特定的正面功能,然却极易造成社会失序。因此,应充分发挥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保障公民表达权和规范公民集体行动的作用,适度放开公民表达权利行使的许可限制,将公民的集体诉求表达纳入规范和可控的法治轨道。
|
|
关键词 :
公民表达权,
群体性事件,
法律治理
|
|
|
基金资助:国家行政学院委托项目《群体事件生成规律及其治理研究》之研究成果。 |
[1][美]裴宜理.中国公众抗议:遵守游戏规则[J].郭烁,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4). [2]康均心,马力. 群体性事件:一个犯罪学应该关注的前沿问题[J].法学评论,2002(2). [3]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4]王伟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5]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 [6]闫纪建.社会学视阈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9(3). [7]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J].学海, 2009(1). [8]强世功,张佳俊.社会冲突与秩序重建[J].文化纵横, 2012(6). [9]李勇.“社会稳定”与“法治秩序”——国家治理策略的抉择[N].学习时报, 2009-8-24. [10]清华大学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J].学习月刊,2010(9). [1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许章润.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的合法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宪政主义法权解决思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3]张茂桂等.民国七十年代台湾地区“自力救济”事件之研究[M] .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1992. [14]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6). [15]王赐江.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化及其发展趋向[J].长江论坛, 2010(4). [16]王国勤.国家–社会关系与当前社会国集体行动的类型与机制[C]//肖唐镖.社会稳定研究: 城乡之间.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11. [17]刘能.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形象地位变迁和分类框架再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2). [18]王姝.近年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 年均增速达29%[N]. 新京报. 2012-10-27. [19]笑蜀.处理群体性事件需要新思维[N].南方周末. 2008-9-11. [20]肖唐镖.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与性质辨析[J].人文杂志, 2012(4). [21]胡玉鸿.“集体行动”与“人的联合”——以集会、游行为核心的分析[J]. 法律科学, 2007(1). [22]李琦.作为人权的联合行动权[J].法商研究,2003(5). [23]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4]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理[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0. [25]Adderley v. Florida, 385 U.S.39, 50-51 (1966) (Douglas, J., dissenting). [26]Harry Jr. Kaven, “Concept of the Public Forum: Cox v. Louisiana,” Super Court Review, No.1, 1965. [27]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等, 译. 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8]梁启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29] [法]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上册)[M]. 董果良,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0]李震山. 集会游行之和平原则与集会自由权之保障[J]. 警学丛刊, 1992(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