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 |
周庆行;张新瑾 |
周庆行、张新瑾,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400044 |
|
|
摘要 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在医疗康复、就业、教育、基本生活和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在残疾人社会福利建设中要建立两大子系统、发挥三方力量和完善五项基本内容,从而使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
|
关键词 :
残疾人,
社会福利,
问题,
路径
|
|
|
[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6-12-01).[2006-12-0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 http:∥www.cdp.f org.cn/mrxx/2006/12/01. [2]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2007-05-28).[2007-05-30]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http:∥www.cdp.f org.cn/mrxx/2007/05/2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4] 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 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5] 罗伯特·平克.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福利[J].社会保障制度,2001(8). [6] 中国残联.2007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主要数据报告[R].2008. [7]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华夏出版社,2007. [8] 黄淑敏.福利企业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分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1). [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EB/OL](2005-04-13).[2006-07-01]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10] 刘崇顺.残疾人保障与社会和谐[J].医学与社会,2006(5).
|
[1] |
韩强. 关于党内法规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2): 27-30. |
[2] |
周顺卿. 优化人力资本成长的路径和政策研究——以杭州人力资本发展问题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4): 47-53. |
[3] |
刘力锐. 网络社会的合作治理:赋能的技术与能动的政府[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2): 50-56. |
[4] |
孙继伟. 论中国模式、中国优势与中国问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4): 55-61. |
[5] |
章伟良;沈小勇. 新时期杭州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2): 90-96. |
[6] |
王宁. 虚拟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路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6): 54-60. |
[7] |
杨书群;邓丽霜. 服务型制造的演变、特点及实现路径探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2): 58-63. |
[8] |
高国舫.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1): 35-40. |
[9] |
方付建. 网络时代的民族问题研究:进展与路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1): 64-68. |
[10] |
刘明厚. 网络民意在我国政策议程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影响路径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6): 60-65. |
[11] |
莫艳清. 农民工市民化与“主动城市化”发展——兼论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6): 82-85. |
[12] |
张书林.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路径设计——以警惕作秀和带病干部的提拔为分析视角[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5): 22-26. |
[13] |
陈立峰. 社会冲突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培育路径探析——以社会冲突的横向模型与纵向模型为基础[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 44-50. |
[14] |
范柏乃;胡超君. 地方治理理论视域下PPP模式在中国的运行困境及优化路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6): 33-39. |
[15] |
郎晓波;俞云峰.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组织优势及路径选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5): 50-54. |
|
|
|
|